本页主题: 歷代易學名著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歷代易學名著

0
先 秦

  《三墳》    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是能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注:「皆古書名。」具體所指,衆說不一。三墳在《漢書.藝文誌》、東漢劉歆《七略》、《隋書.經籍誌》中均未提及。現有《三墳書》(亦稱《古三墳書》)一卷。北宋元豐年間張商英自稱得之於民家,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認爲系張商英所僞造,陳振孫《書錄解題》也認爲是張氏僞作,但說毛漸得于唐代民間。明何鏜刻入《漢魏叢書》,前有毛漸序,並題作晉阮鹹注,歷代替視爲僞作。全書分爲山墳、氣墳、形墳,分別解說三易。山墳,爲天皇、伏羲氏之易,即連山:氣墳,爲人皇、神農氏之易,即歸藏。形墳,爲地皇、軒轅氏之易,即周易。名衍爲六十四卦,系之以傳,且雜以《河圖》。一般認爲系五代或宋時道家假古書《三墳》之名而僞作。(見《說郭》第五冊)。

  《古三墳》    見「三墳」條。山墳《三墳》之一。現存最早版本見於明人所刻《漢魏叢書》,一般認爲系五代或宋人僞作。據稱《山墳》保存了《連山易》概貌。載有「連山易爻卦八宮分宮取象歌」:「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君陰後、君陽師、君兵將、君象首;伏山臣、臣君候、臣民土、臣物龜、臣陰子、臣陽文、臣兵卒、臣象股;列山民、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貨、民陰妻、民陽天、民兵器、民象體;兼山物、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陰水、物陽火、物兵執、物象春;潛山陰、陰君工、陰臣野、陰民鬼、陰物獸、陰陽樂、陰兵妖、陰象冬;連山陽、陽君天、陽臣幹、陽民神、陽物禽、陽陰禮、陽兵遣、陽象夏;藏山兵、兵君師、兵臣佑、兵民軍、兵物材、兵陰謀、兵陽陣、兵象秋;疊山象、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雲、象陰夜、象陽晝、象兵氣。」今有人認爲《連山》八宮卦歌詞以山(艮)爲首描繪了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潛山、連山、藏山、疊山等八種山,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山居生活。其中君、臣、兵等文字,反映了奴隸主任意殺戳奴隸、臣下的階級狀況。陰、陽、春、秋等文字說明《連山》卦中已出現陽以配春、陰以配秋的觀念,反映當時「五行」說開始萌芽。據此歌《連山易》的八卦名稱是:君、臣、民、物、陰、陽、兵、象。此說尚缺乏論據,未得到公認。

  《氣墳》    《三墳》之一。現存最早版本見於明人所刻《漢魏叢書》。一般認爲系五代或宋人僞作。據稱《氣墳》保留了《歸藏易》概貌。載有「歸藏易爻卦八宮分宮取象歌」:「天氣歸、歸藏定位、歸生魂、歸動乘舟,歸長兄,歸育造物,歸止居城、歸殺降;地氣藏、藏歸交,藏生卵、藏動鼠、藏長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門、藏殺盜;木氣生,生歸孕、生藏宮、生動勳陽,生長元胎、生育澤、生止性、生殺相克;風氣動、動歸乘軒、動藏受種、動生機、動長風、動育源、動止戒、動殺虐;火氣長、長歸從師,長藏從夫,長生志,長動麗、長育違道、長止平、長氣順性;水氣育、育歸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動漁,育長苗、育止養、育殺畜;山氣止、止歸約、止藏淵、止生貌、止動濟、止長植物、止育潤、止殺寬宥;金氣殺、殺歸屍、殺藏基、殺生無忍、殺動干戈、殺長戰、殺育無傷,殺止動。」歌中列地、天、木、風、火、水、山、金等八物象。今有人將此與通行本《周易》八卦作比較發現,《氣墳》有「金」而沒有「澤」字。認爲歌中「歸生魂」、「歸育造物」、「藏生卵」、「藏育化物」等強調土地與事物生長化育的關係。「山氣止」、「止長植物」、「止育潤」、「止殺寬宥」強調了山地的生殖作用,反映戒止濫捕濫殺禽獸的思想,說明《歸藏易》已進入農業發展時期,人們對土地功能的認識和應用已漸深化。較之《連山易》,「山」退居到次要地位,《連山》與《歸藏》爲兩個時代。兩者思想認識有所差異。《連山》依賴自然、崇拜山林;《歸藏》順應自然,且有改造自然的觀念。並據此歌認爲《歸藏》八卦名稱是地、木、風、火、水、山、金、天。八氣發生、發展和轉化過程,都按「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幾種動態排列。「歸藏」是表示天象的圓形結構,按五行運轉確定方位。此說尚缺乏論據,未得到公認。

  《形墳》    三墳之一。現存最早版本見於明人所刻《漢魏叢書》。一般認爲系五代或宋人僞作。據稱形墳保留了《乾坤易》《周易》的前身的概貌。載有「乾坤易爻卦大象八宮分宮取象歌」:「乾形天、地天降氣、日天中道、月天夜明、山天曲上、川天曲下、雲天成陰,氣天習蒙;坤形地、天地圓丘、日地圜宮、月地斜曲、山地險徑、川地廣平,雲地高林、氣地下濕;陽形日、天日昭明、地日景隨、月日從朔、山日沈西、川日流光、雲日蔽霧、氣日昏部、陰形月、天日淫、地月伏輝、日月代明、山月升騰、山月東浮、雲月藏宮、氣月冥陰;土形山、天山嶽、地山磐石、日山危峰,月山斜巔、川山島、雲山岫、氣山岩;水形川、天川漢、地川河、日川湖、月川曲池、山川澗、雲川溪、氣川泉;雨形雲、天雲祥、地雲黃英、日雲赤曇、月雲素雯、山雲疊峰、川雲流章、氣雲散彩;風形氣、天氣垂氤、地氣騰氳、日氣晝圍、月氣夜圓、山氣籠煙、川氣浮光、雲氣流霞。」今有人認爲,歌詞中「乾」升到了首位,以純乾爲八卦之冠,突出了「乾形天」、「陽形日」的地位,反映了已由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重父統的「殷道親親」的觀念已爲重母統的「周道尊尊」思想所代,反映了以父系爲主體的社會制度到周代已完全確定。歌詞對「天」、「日」、「陽」等卦象推崇極高;對「地」、「月」、「陰」等卦象只作自然描述。有重男輕女、崇陽抑陰傾向,帶有一定政治色彩。乾爲天,坤爲地,「天尊而地卑,貴賤有別。」乾爲龍(周以龍爲飾),坤爲虎(殷以虎爲飾),龍居天上,虎居地上。所以龍爲帝王之徵,虎爲臣屬(如虎將之類),虎不及龍。乾健而坤順,故坤必承乾。並據此歌認爲《乾坤易》八卦之名爲:乾天(天),坤地(地),陽日(日),陰月(月),土山(山),水川(川),雨雲(雲),風氣(氣),《乾坤易》即《周易》,是表示地象的方形結構,用「天、地、日、月、山、川、雲、氣」八個物質概念縱橫相乘,構成八八六十四卦。一說《形墳乾坤易》不等於《周易》,從《乾坤易》到《周易》,至少又過了幾百年時間。以上研究均以承認《古三墳書》爲前提,因缺乏足夠論據而未得到公認。

  《周易》    中國古代研究、占測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典籍。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辭、爻辭、三百八十六爻辭(乾、坤二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爻辭)。文字古奧,蘊義精深。《易傳》是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又稱《十翼》。對其書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環等不同解釋,「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交易、對易等不同解釋。關於作者和成書年代向有爭議。《漢書.藝文誌》提出「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之說,認爲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辭,孔子作傳解經。「五四」以後,史學界提出懷疑,有周初說、春秋中期說、戰國說等不同觀點。現存主要版本有兩種:通行本與馬王堆帛書本。影響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潁達疏本(即《周易正義》)、宋朱熹《周易本義》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與傳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別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斷,多達千餘種,影響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潁達《周易正義》,宋程頤《程氏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等。

  《易經》    (1)指《周易》,原名《易》。因漢儒將其列入六經,故稱。(2)指《周易》中相對《易傳》而言的經文部分。由卦符、卦名、卦辭、爻題、爻辭構成。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爻辭。合計共四百五十條,四千九百多字。一般認爲是蔔筮記錄。內容涉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事件、人事行爲得失、吉凶斷語。可分爲象占之辭、敍事之辭、占兆之辭。其成書年代及作者迄今仍無定論。《漢書.藝文誌》提出「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之說,認爲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爲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孔子作傳解經。後世提出懷疑。「五四」以後學術界普遍認爲《周易》經文非文王、周公所作。證據是卦爻辭中講到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的出於文王、周公之後。如晉卦卦辭:「康候用錫與蕃庶,晝日三接。」近人顧頡剛認爲康候即衛康叔,爲周武王之弟,稱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後。(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故認爲《易經》是西周初葉掌蔔筮之官所作。陳夢家認爲是殷之後遺氏所作,郭沫若認爲是楚人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認爲是楚人所作,李鏡池認爲是周王室太蔔、筮人所作。對成書時間,顧頡剛、余永梁認爲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鏡池始認爲西周初期,後認爲是西周晚期;陳夢家認爲是西周;郭沫若認爲是戰國初期;本田成之認爲是戰國晚期。近代大多數認爲:《周易》卦爻辭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産物,因所提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於西周初期,因而成書當不晚於西周。持春秋說、戰國說者均未將其與傳文分開考察。卦爻辭亦不出於一人之手,是蔔筮者長期摸索積累的結果。《易經》原來未附《易傳》,自西漢費直始,得以《彖》、《象》、《系辭》等傳解經。以後鄭玄和王弼皆以傳附經,故現存版本基本上是經、傳合刊的。

  《易傳》    亦稱《易大傳》、《十翼》。《周易》組成部分。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雜卦》、《序卦》。《彖》說明《易經》各卦之義,專門解釋卦名、卦象、卦辭,而不涉及爻辭;《象》說明《易經》各卦的卦象、爻象;《文言》專門解釋乾、坤兩卦卦義;《系辭》通論《周易》原理;《說卦》解釋八卦性質、方位和象徵意義;《序卦》說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雜卦》說明各卦之間錯綜關係。其成書時代有戰國說、戰國初年說、戰國末年說、秦漢之際說幾種。郭沫若認爲:《說卦》、《序卦》、《雜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辭》、《文言》是秦時荀子門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後。(周易之製作時代)李鏡池認爲《彖》、《象》在秦漢間,《彖》、《系辭》、《文言》在漢昭、宣之間,《說卦》、《序卦》《雜卦》在照、宣之後,宣、元之間。《周易探源》張岱年認爲:《易大傳》的年代應在老子之後,莊子以前。其中《系辭》是戰國中後期作品,《象》較《彖》稍晚。(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多數學者認爲成書於戰國時代。對各篇形成年代又有不同意見。關於作者,有孔子說和非孔子說兩種。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雲: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漢書.藝文誌》:「孔子爲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均爲孔子所作。宋歐陽修《易童子問》始疑《系辭》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認爲《彖》、《象》也非孔子所作。近人以爲「十翼」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以爲《易傳》確爲孔子所作。(金景芳《周易講座》)對各篇作者尚有爭議。《易傳》在東漢以前是獨立的。西漢田何將「十翼」與經文各自爲篇。費直始把乾卦的《彖》、《象》、《文言》附合於經。以《彖》、《象》、《系辭》等傳解經。東漢鄭玄又以《坤》、《文言》和各卦的《彖》、《象》諸傳,附於經後。《易傳》流傳下來最早的本子是魏晉時期王弼、韓康伯注本,唐代孔潁達《周易正義》作疏。宋代朱熹《周易本義》曾依程頤意見,對《系辭》中個別章節作了調整。宋朱熹作《周易本義》又恢復把經和十翼分開。今通行本仍將《彖》、《象》、《文言》附於各卦經文後,其他各篇附於全部經文之後。

  《老子》    相傳爲春秋末期楚國苦縣老聃撰。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道家學說的主要經典之一。其道生論及有無辯證思想與《周易》頗多相通之處。今人有以爲《老子》即《周易》之注文,其說尚難得公認。現存版本以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抄本爲最早。

兩 漢

  《子夏易傳》    舊本題卜子夏撰。原書久佚,流傳於世者有數種,皆系後人僞作。其一爲西漢劉歆《七略》所著錄,王儉《七誌》稱其爲西漢韓嬰所作;其二爲《隋書.經籍誌》所著錄,僅二卷,乃魏晉間人僞作。隋唐時人將此視爲解《易》最古之書,學者常相稱引。唐開元七年,玄宗曾欲頒行天下,令儒官詳定,因劉知兒、司馬貞等人力議其僞而作罷(事見《唐會要》卷七十七)。此書于代宗後亡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本。其三爲《宋史.藝文誌》所著錄,共十卷,宋晁說之《傳易堂記》稱其爲唐末張弧所撰。此書以王弼《周易注》爲底本,闡述義理。以儒家之「王道」與《周易》相附會。其四爲今傳本,十一卷。爲何人之僞作,尚不詳。《子夏易傳》,收入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張海鵬《學津討源》及吳騫之義疏中,吳氏義疏較他書爲精審,李氏木犀軒有稿本。清張澍據唐孔潁達《周易正義》、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諸書所引輯成《子夏易傳》一卷,收入《二酉堂叢書》;另有清黃奭及孫馮翼之輯本,分別收入《漢學堂叢書》及《孫氏五種》。

  《周易丁氏傳》    西漢丁寬撰,清馬國翰輯。二卷。《漢書.儒林傳》稱丁寬「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漢書.藝文誌》載丁氏易八篇。《隋書.經籍誌》未著錄,則其書于隋時已佚。清馬國乾采摭遺文,輯爲二卷。其據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之《子夏易傳》下引荀勖雲:「丁寬所作」,謂丁氏傳一子夏而成,或如毛萇之於詩傳,故既輯錄《子夏易傳》,又以《子夏易傳》爲《丁氏易傳》。《文苑英華》載唐司馬貞雲:「王儉《七誌》引劉向《七略》雲《易傳》。子夏韓氏嬰也。」又《漢書.藝文誌》載《易》十三家,有「韓氏二篇」,注「名嬰」,韓氏二篇即《子夏易傳》。荀勖乃晉人,所處時代遠後於劉向。而國翰不從劉向之說,徒據荀勖一語,遽以《子夏易傳》屬之於寬,殊爲未審。收入《玉山房輯佚一書》。

  《周易淮南九師道訓》    西漢淮南九師,甭馬國翰輯。一卷。《漢書.藝文誌》載《易》十三家,有《淮南道訓》二篇。注雲:「淮南王安能明《易》者九人,號九師。」高誘《淮南鴻烈解.序》雲:「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技、伍被、晉昌等作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其書唐初尚存。馬國翰據《淮南鴻列》所引,輯爲一卷,然遺漏者頗多。近人撰《淮南子周易古義》,徵引頗詳。其書義蘊宏深,與《文言》、《系辭》相表裏。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

  《靈棋經》    舊本題西漢東方朔撰,或題淮南王劉安撰。二卷。爲後世術士所依託。《隋書.經籍誌》著錄《十二靈棋蔔經》一卷。在此之前,《南史》已載「客從南來,遺我良材,寶貨珠璣,金碗玉杯」之繇,此爲《靈棋經》第三十七卦象詞,則其書當出自六朝以前。其法以棋十二枚,刻上、中、下字,四擲而成卦,以其所擲面背相乘,得一百二十四卦,每卦各有爻詞。《宋史.藝文誌》載李進注《靈棋經》一卷,已佚。《明史.藝文誌》載明初劉基仿照《周易象傳》之體,爲之作注,以申明其義。劉基於《後序》中談及《靈棋經》之大要,其稱:《靈棋》象《易》而作,以「三」爲經,「四」爲緯。「三」以「上」爲君,「中」爲臣,「下」爲民。「四」以「一」爲少陽,「二」爲少陰,「三」爲太陽,「四」爲老陰。少與少爲偶,老陰與太陽爲敵。得偶而悅,得敵而爭。或失其道而偶反爲仇,或得其行而敵反爲用。陽多者道同而助,陰盛者志異而乖。有天一閣本,後采入《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

  《易林》    舊本題西漢焦贛(字延壽)撰。十六卷。明鄭曉《古言》、清顧炎武《日知錄》以焦延壽爲漢昭、宣二帝時人,而其書多引昭、宣以後之事,故疑爲東漢以後他人所依託。清人沈炳巽《權齋老人筆記》、牟庭《翟雲升易林校略序》考證爲東漢崔篆所作。其書以一卦演變爲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變爲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韻文繇辭,用以占驗吉凶。爲後之以術數談《易》者所推崇。有士禮居黃氏刻本,清乾隆五十六年重刊《漢魏叢書》本。

  《周易京氏章句》    西漢京房(君明)撰,清馬國翰輯。一卷《經典釋文.敘錄》載《京房章句》十二卷,又引《七錄》雲十卷,錄一卷目。《隋書.經籍誌》雲「十卷」。馬國翰采輯唐孔潁達《周易正義》、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地《周易集解》及北宋晁說之、呂祖謙等所引,爲一卷。其與張惠言《易義別錄》所輯相出入,晁說之《易訓詁傳》、呂祖謙《古易音訓》所引者,惠言均遺之。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

  《京氏易傳》    西漢京房撰。三卷。三國吳人陸績注。《漢書.藝文誌》作十一篇,與今本不同。《文獻通考》作四卷,將《雜占條例》一卷和《易傳》三卷合爲一書。《搜神記》等書引京房《易傳》,其文大多不見於此書,疑爲另一書。其書雖以《易傳》命名,並不注釋經文,也不附合《易》義。而以乾、坤爲根本,以坎、離爲性命,統攝六十四卦,用世應、飛伏、遊魂、歸魄等解說爻、卦之關係,實爲象數之學。上、中兩卷釋卦。以八卦分八宮,每一宮一純卦統七變卦,而注其世應、飛伏、遊魂、歸魄諸例;下卷總論象數與卦爻之關係。首論聖人作《易》揲蓍布卦,次論納甲法,次論二十四氣候配卦,與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子、鬼等爻。龍德、虎形、天官、地官與五行生死所寓之類。京房傳焦延壽之學,而推衍災樣,更甚於延壽。《京氏易傳》以陰陽五行之說,把自然界之災變現象,附會成人事變化中禍福之迹兆,宣揚「天人感應」。後世錢蔔之法,即出於此。京房之著作多達十四種,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已佚十三種,唯此書得傳。有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重刊《漢魏叢書》本、天一閣刊本、張海鵬《學津討源》本、沈果堂校本。

  《京氏易》    西漢京房(君明)撰,清王保訓輯。八卷。京房解《易》著作,除《京氏易傳》三卷留傳於世外,其他著作,皆已失傳。王保訓于《漢魏叢書》所收《京氏易傳》三卷之外,採錄遺文,輯爲《京氏易》八卷。卷一爲《周易章句》:卷二爲《易傳》;卷三、卷四爲《易占》;卷五爲《易妖占》、《易飛候》;卷六爲《別對災異》、《易說》、《五星占》、《風角要占》;卷七爲《外傳》;卷八爲《災異後序》、《周易集林》、《易逆刺》、《律術》。卷首附載《序錄》、《傳述》、《論證》三篇。全書約四萬餘字。京房說《易》之散見遺文,大輯錄在內。有《木犀軒叢書》本。

  《太玄經》    亦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四庫全書》爲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爲《太元經》。西漢揚雄撰。《新唐書.藝文誌》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其書模仿《周易》體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以模仿《周易》之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贊辭,相當於《周易》之爻辭。《周易》有《彖傳》、《象傳》等「十翼」,作補充說明,《太玄經》亦作《玄沖》、《玄摛》等十篇作補充說明。「玄」,意爲玄奧,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經》以「玄」爲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陰陽三家思想,成爲儒家、道家及陰陽家之混合體。揚雄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及天文曆法知識,以占卜之形成,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提出「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幹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太玄經》含有一些辯證法觀點,對禍福、動靜、寒暑、因革等對立統一關係及其相互轉化情況均作了闡述。認爲事物皆按九個階段發展,在每一首「九贊」中,皆力求寫出事物由萌芽、發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變過程,甚至說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屬」。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揚雄的形而上學觀點。東漢宋衷及三國吳人陸績曾爲《太玄經》作注,晉人範望又刪定二家之注,並自注贊文。另有北宋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清人陳本禮《太玄闡秘》等。《太玄經集注》有清嘉慶刻本,《太玄闡秘》有清末刻本。

  《易緯》    解釋《周易》經傳文之緯書,稱爲《易緯》。《易緯》共有八種:《乾坤鑿度》、《乾鑿度》、《稽覽圖》、《辨終備》、《通卦驗》、《乾元序制記》、《是類謀》及《坤靈圖》。宋人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誤將《乾坤鑿度》及《周易乾鑿度》並爲一書,後《永樂大同伴》亦合加標目,致有《易緯》七種之說。其成書年代,歷代爭議頗多,以南朝劉勰「緯起哀平」(即緯書始於漢哀帝與漢平帝之間)說爲是。即當成於西漢後期。其八種,皆爲東漢鄭玄所注。原書因隋煬帝禁毀而失傳,後人有輯佚本。明孫《古微書》、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黃奭《漢學堂叢書》均有輯錄。以趙在翰所輯《七緯》和喬松年《緯捃》較爲完備。

  《乾坤鑿度》    《易緯》八種之一。亦稱《坤鑿度》。二卷。《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及宋王堯臣《崇文總目》均未著錄。至宋元年間始同。《紹興書目》有《倉頡注鑿度》二卷,當爲宋人所依託。其書分爲上下二篇,上篇論四門、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數;下篇論坤有十性,而推及於蕩配、淩配,又雜引《萬形經》、《地形經》、《制靈經》、《蓍成經》及《含靈孕》諸緯書之文。內容多屬荒誕不稽,文字亦晦澀難懂。

  《周易乾鑿度》    《易緯》八種之二。亦稱《易緯乾鑿度》、《乾鑿度》二卷。東漢鄭玄注。「乾」指天;「鑿」,意爲開鑿;「度」指路。「乾鑿度」,含有開闢通向天上之路之義。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天地篇》中曾引用《乾鑿度》之文,則其書于東漢初年已流行。上卷解說《周易》之性質、八卦之起源、卦爻象之結構及筮法之體例;下卷論證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陰陽之數。書中許多地方對《京氏易傳》進行了闡發,對漢唐《易》學之發展起過很大影響。《漢書》、南北朝諸史及唐孔潁達《五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常相徵引。《乾鑿度》提出比較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其圖式爲: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淪→天地→萬物。認爲由「寂然無物」之「太易」到「太始」,乃從無形到有形之過程;「太易」是「未見氣」之虛無寂靜狀態。「太初」爲「氣之始」,至「太始」階段才有形可見。「形變而有質」爲「太素」。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即「渾淪」,「渾淪」又稱「一」,即「太極」。由「太極」一分爲二,「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再由天地産生人與萬物。其天地萬物生成說被後之道家和道教所吸取,宋明理學也受其影響。其書還論證封建道德與封建秩序的合理性。認爲《易》之作用乃「理人倫而明王道」,大肆宣揚天人感應論。其太乙行九宮法,即後世《洛書》所從出。

  《周易參同契》    早期道家煉丹理論著作之一。據現存最早注本唐代注本託名陰長生以及《正統道藏》容字型大小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序》,作者有徐從事、淳于叔通、魏伯陽等人。這與內容文字有矛盾及其非一人一時之作相符合。原書今本三卷,五千六百餘字。有「萬古丹經王」之譽。南宋朱熹謂此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也爲諸多注家所共信。原書說:「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內一,俱出徑路。」彭曉《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雲:「參同契者,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諸丹經理通而義合也。」故此《周易參同契》是關於《周易》理論、黃老學說、煉丹實踐三合一的著作。全書論述鼎器、藥物火候三大內容。鼎器主要是敍述「偃月爐」、「鼎器歌」,以《周易》乾坤二卦代表上鼎下爐。藥物主要是鉛汞二元配料,以金水、金木、金火表示,也以坎離二卦和白虎、青龍、金公、女表示;産物是「還丹」。火候表示爲《周易》十二消息卦:複、臨、泰、大壯、決、乾、姤、遁、否、觀、剝、坤。《周易參同契》由外丹金石而內丹氣功,以船、汞分別代表人體腎、心及其體液和功能,言坎離、水火、龍虎之要,以陰陽五行、昏旦時刻爲進退持行之候,給中國煉丹術以極大的影響。這表現在:(1)《周易參同契》爲道家丹法理論之源;(2)爲道家丹術隱名之源;(3)爲道家宋元明清南、北、中、東、西各派所崇奉。至今仍爲道家功法四大經典之一。《周易參同契》是中國也是世界煉丹史現存最早的著作之一,由於戴維斯、吳魯強的譯介,世界煉丹名著多種(如泰勒、荷姆拉德,瑞德,萊斯特諸家)以及《大英百科全書》第15版(1980)、李約瑟《中國科技史》五卷三分卷(1976)、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全集》第十二、十三、十四卷等,均對《周易參同契》加以介紹。與西方煉丹術現存最早的西元四世紀的《聖馬克書稿》只有孤本保存不同,《周易參同契》翻刻數百次,化身萬千,注本據記載統計,約四十餘家,現可找到注本、批校本三十四、五種。《正統道藏》映、容、止、若四字型大小收《參同契》注八家十種,《四庫全書總目》有《參同契》提要十一種,其中存目書五種,文淵閣《四庫全書》收注本六種。道藏和《四庫全書》兩大叢書共同收入的有:五代彭曉的《周易參同契通真義》、《鼎器歌明鏡圖》,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宋、元之際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釋疑》。《道藏》另有(唐)容字型大小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唐(託名)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宋映字型大小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宋儲華谷《周易參契注》。《四庫全書總目》另有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明蔣一彪《古文參同契集解》等。存目書:明張位《周易參同契注解》清李光地《參同契章句》清陳兆成《參同契注》,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參同契注》,清劉吳龍《古參同契集注》。兩大叢書之外的重要注本,有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測疏》、《周易參同契口義》、清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清仇兆鏊《古本周易參同契集注》清董德甯《周易參同契正義》,清劉一明《參同契直指》等。各家注本,於功法上各有所見,同中有異。

  《五相類》     相傳東漢魏伯陽撰。據署名葛洪《神仙傳》:「(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別本作《五相類》)凡三卷,其說如似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旨矣。」《隋書.經籍誌》猶不載。《舊唐書.經籍誌》丙部五行類:「《周易參同契》二卷,魏伯陽撰。《新唐書.藝文誌》五行類:「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二卷,又《五相類》一卷」。唐宋有闡發五相類之著作,正統道藏洞神部衆術類「似」字型大小有《金碧五相類參同契》(初唐,託名陰長生撰)、《參同契五相類秘要》(正文唐代、託名魏伯陽;注文盧天驥,十二世紀初)、《陰真君金石五相類》(初唐,託名)。託名陰長生注《參同契》雲:「魏公恐學者難悟,故潤色於其中,更撰《五相類》以證其《易》道。《五相類》者,以五行相類也。」後蜀彭曉注:「且複撰此《五相類》一篇,補塞遺脫,則乾坤、陰陽、五行、終始之情性盡矣,還丹首尾法象之文旨備矣。」儲華穀與陳顯微、映字型大小無名氏均雲:「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宋代以後均認爲書名《五相類》,或《五行相類》。相類爲可以相互作用的同類事物,《周易》僅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無五行,《五相類》則系五行歸類事物之相類。

  《三相類》     即《五相類》一書之異題,自元代俞琰起認爲應爲《三相類》。楊慎古文本及其他白文本多如此。俞琰《席上腐談》卷下雲:「《三相類》者,太易也,黃老也,爐火之事也。三者之陰陽造化,蓋相類也,參即三也,同即相也,契即類也。」朱元育注《參同契》雲:「然則禦政也,養性也,伏食也,總括三則曰三相類,一言以蔽之,則曰大易性情而已。蓋日月爲易,只是坎離二物,一陰一陽,一性一情,究不過身必兩字,更能以中黃真意,和合身心兩者歸中,便是冒天下之道。黃老之所養,養此而已;爐火之所煉,煉此而已。此其所以爲《三相類》也,此《三相類》之所以爲《參同契》也。」

三國兩晉南北朝

  《易注》     三國吳虞翻撰。虞翻《易》學爲漢《易》中以象數解《易》之代表,其發揮荀爽之剛柔升降說,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以卦變說解釋《周易》經傳文。其卦變說之內容,主要包括乾坤父母卦變爲六十四卦及十二消息卦變爲雜卦。其書又提出旁通說,即一卦轉化爲與其對立之卦,六爻皆相反。其講卦變、講旁通,乃爲使一卦變爲兩卦以上之卦,然後再以互體說、取象說,解釋《周易》經傳文。虞翻《易》學,將漢《易》引向繁雜之途,清代學者王夫之評曰:「漢儒泥象,多取附會。流及于虞翻,而約象互體,半象變爻,曲以象物者,繁雜瑣屈,不可勝紀。」《周易外傳.系辭下傳》清孫堂輯本爲十卷,收入《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清黃奭輯本爲一卷,收入納蘭性德《漢學堂經解》。

  《王肅易注》     魏王肅撰,清黃奭輯。不分卷。王肅爲古文經學派之集大成者,其《周易注》繼承費氏易傳統,注重義理,排斥今文經學派及《易緯》解《易》之傳統,不講互體、卦氣、卦變、納甲等。如釋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雲:「西南陰類故得朋,東北陽類故喪朋。」(漢上易叢說引)此說本於《說卦》,不講荀爽之卦氣說,亦不言虞翻之納甲說。又如釋乾《文言》水流濕,火就燥雲:水之性潤萬物而退下,火之性炎盛而升上(黃氏逸書考)。此解與荀爽之乾升坤降說不同。王肅解《易》之學風,在當時頗有影響,如鍾會就著有《易無互體論》與荀爽、馬融展開辯論。王肅《周易注》,《隋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均作十卷。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雲:「王肅注《易》十卷,今不傳。」其書至南宋已亡。黃奭采輯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中之王肅《周易注》,又據玄應《一切經音義》、鄭剛中《周易窺餘》、熊過《周易象旨決錄》、陳士元《易象解》四書增補考訂。收入《漢學堂叢書》。

  《周易王氏音》     魏王肅撰,清馬國翰輯,一卷。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雲:爲《易音》者三人王肅、李軌、徐邈。《隋書.經籍誌》載徐邈、李軌作《易音》各一卷,王肅注一卷。其不言王肅著《易音》,當爲王肅之《易注》兼及《易》音,而無《易音》專書。馬國翰據《經典釋文》所引七十餘條,輯爲《周易王氏音》專書。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

  《通易論》     魏阮籍論述《周易》義理的著名論文。阮籍依據《周易.序卦》對六十四卦卦名之解釋,論儒家之政治哲學,並雜以道家自然無爲說,主張名教與自然相結合,其論述《周易》之性質雲:「易者何也?乃昔之玄真,往古之變經也。」認爲《周易》爲講變化之經典。又雲:「易之爲書也,覆燾天地之道,囊括萬物之性,道至而反,事極而改,反用應時,改用當務。應時故天下仰其澤,當務故萬物恃其利,澤施而天下服。認爲《周易》包容天地變化之法則。後世聖人可「觀而因之」、「象而用之」,聖王明君因時立政設教,則可以化亂爲治,恩澤及於天下。收入「阮嗣宗集」,亞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周易注》     魏王弼、晉韓康伯合撰。魏晉時期《易》學玄學化之代表作。王弼注上下經及《文言》、《彖辭》、《象辭》等共六卷,後韓康伯繼承王弼思想,補注《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共三卷,加上王弼所撰《略例》一卷,合爲十卷。南齊王儉《七誌》將王、韓二家注文合爲一書。《隋書.經籍誌》將二書分開著錄。唐初孔潁達等人奉太宗之命撰修《五經正義》,複將二家注文合刊。王弼說《易》,源出費直,認爲注《易》應當注重闡明義理。故其所撰《周易注》,掃除象數之學,摒棄漢儒災異、讖緯之說,而申之以客觀存在義理,開後世以義理說《易》之先河。晉人孫盛評曰:「至於六爻變化,群象所效,日時歲月,五氣相推,弼皆擯落,多所不關。」(《三國誌.魏書.鍾會傳》注)其書以儒道結合之玄學思想體系,對六十四卦作精闢解說。其雲:「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周易.複卦注》)其書頗爲後世推崇,魏晉以後漸漸取代漢以來諸家之《易》注,唐朝時更被作爲官方定本,而長期流傳於世。王弼《周易注》以傳解經,將《彖》、《象》二傳分別附於諸卦經文之下,將《文言》分別附於乾、坤二卦經文之下。其經傳合一之體例結構乃一大變革,被後世所沿襲。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初編,阮元《十三經註疏》,樓宇烈《王弼集校釋》(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

  《周易略例》     魏王弼撰。一卷。系《易》學史上第一部方法論專著。主要論述解釋卦爻之基本原則及解《易》之章法凡例。全書分爲上下二篇包括《明彖》、《明爻通變》、《明卦適變通爻》、《明象》、《辨位》五章;下篇舉出十一個卦例進行具體分析。關於解釋卦爻之基本原則,其論述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在對卦爻辭解釋問題上,主取義說,與漢易中象數派解《易》學風相對立;其二,一卦六爻,每爻意義各不相同。書中提出一爻爲主說,即全卦之意義要由一爻決定。又由此導出一以統衆說。這反映王弼追求卦爻之統一性:其三,對《系辭》「神無方而易無體」之觀點闡發,提出爻變說,即爻象之變化複雜多端,神妙莫測;其四,認爲爻義變動不居,難以推測,乃由於所處時機不同,時機不同則吉凶之義不一樣。並據此而提出適時而變說,主張因時而動,不固守某種既定格式,從而擺脫了漢易象數之學以互體、卦氣、取象等論吉凶之框框。王弼對《周易》體例之論述,排除了漢易中占候之術,而視《周易》爲哲學著作,這在當時是一種新風氣,對宋明時期義理學派産生了很大影響。關於解《易》之方法,王弼在《明象》篇中,反對「案文責卦」、「存象忘意」而主張「忘象以求其意」。詳細地分析了言《指卦、爻辭》、象(指卦象)、意(指意義)三者之關係,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之解《易》方法。「得意在忘象」不僅爲解《易》之方法,並且對我國古代文藝理論産生過巨大影響。有《四部叢刊》影印宋本、何鏜《漢魏叢書》本、張海鵬《學津討源》本。樓宇烈《王弼集校釋》(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收錄唐邢×之注文。

  《向秀周易義》     晉向秀撰,清孫堂輯。一卷。向秀所作《易》注,世間罕傳,《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均不著錄。東晉張番采二十二家《易》,爲《周易集解》,依向秀爲本,亦入傳者絕少,唯唐孔潁達《周易正義》、陸德明《經典釋文》及李鼎祚《周易集解》問有徵引。孫堂據此三書所引,輯爲一卷。其書采摭精審,比馬國翰所輯《周易向氏義》爲優。(國翰貪多務得,所采失之于濫)向秀解大過卦辭「棟橈」雲:「初爲善始,末是令終,終始皆弱,所以棟橈」;解益卦卦辭「利涉大川」雲:「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其說頗類王弼,故於象數之學獨少發明。收入《漢魏二十一家易注》。

  《干寶周易注》     晉干寶撰,清孫堂輯。一卷。《經典釋文.敘錄》雲:「干寶《易注》十卷。《晉書.干寶傳》稱干寶」性好陰陽術數,留心京房、夏侯勝之傳,故其注《易》,盡用京氏占候之法以爲象,而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運,一一此附之。「原書久佚,元人屠曾始輯其佚,明正德間其孫劬。重訂其書,收入《鹽邑誌林》。明姚士粼又采李鼎祚《周易集解》之文,輯成《幹常侍易解》三卷,其書間有疏漏,清人丁傑爲之補訂,張惠言將其刊入《易義別錄》。後馬國翰又參校其書,刊入《玉函山房輯叢書》。清人孫堂亦輯《干寶周易注》一卷。孫、馬二家輯本校其得失,以孫本爲優。馬所輯者,孫堂遺漏一事;而孫所輯者,國翰遺漏九事。干寶解《易》,繼承京房以來漢易之傳統。漢《易》之八宮說、納甲說、卦氣說、互體說、五行說、八卦休王說,皆爲《干寶易注》所吸收。孫堂輯本,收入《漢魏二十一家易注》。

  《系辭注》     晉韓康伯撰。王弼《周易注》未及《系辭》傳,康伯作《系辭注》補之。此書在理論上闡發王弼之易學觀,進一步排斥漢易中象數之學,依筮法中取義說,從義理之角度說明《周易》之原理,進而將易理玄學化,使《周易》成爲「三玄」之一。對宋明時期易學之義理學派産生過巨大影響。唐孔潁達修《五經正義》,將王弼《周易注》與韓康柏《系辭注》等傳之注文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義》中。有《十三經註疏》本(以阮刻爲佳)。

  《元包》     北周衛元嵩撰,唐蘇源明傳,李江注,宋韋漢卿釋音。《新唐書.藝文誌》著錄《元包》十卷,今傳本爲五卷。其書體例頗近揚雄《太玄經》,序次襲用《歸藏》。以八卦爲八篇首,一世至歸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況、艮、離、坎、巽、震。每卦之下,各爲數語。用意僻怪,文字晦澀,不可深曉。有宋張說本、天一閣刊本、張海鵬《學津討源》本。

隋唐五代

  《周易正義》     唐孔潁達奉太宗之命撰《五經正義》,《周易正義》爲其中之一。十卷。其書初名《周易義贊》,後奉詔改爲《周易正義》。所謂「正義」,是就一家之經注作疏解,因其爲朝廷頒行學校之講義,故稱「正義」。南北朝時,五弼《周易注》與鄭玄《周易注》均爲世之顯學,王注顯于南朝,鄭注顯於北朝。孔潁達撰《周易正義》,採用王弼《周易注》,而不取鄭玄《周易注》,因唐初《周易》以南學爲宗。其序謂,南朝時爲王弼《周易注》作《義疏》,已有十餘家,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或「義涉釋氏」,背本、違法,遂就南朝十餘家《義疏》進行整理刪定,寫成此書。故卷首又題曰《周易兼義》,意指兼取諸家《義疏》。孔《序》稱凡十有四卷;《新唐書.藝文誌》作十六卷,乃訛四爲六;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十三卷,因書首八論一卷不計在內。其書原爲單疏本,後爲閱讀方便之故,將《周易》經文、王弼注文和孔潁達義疏合刻爲一本,又依王《注》編爲十卷。唐高宗永徽四年頒行《五經正義》,凡讀書人應試明經科,均須誦習儒經,其義理則全據《周易正義》所雲,否則被視爲異端邪說。收入《十三經註疏》(以影印阮刻本爲佳)、《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纂》     唐一行撰,清馬國翰輯。一卷。宋《中興書目》載一行《易傳》十二卷,原缺四卷。王應麟《困學紀聞》所引,作一行《易纂》。原書已佚,馬國翰采摭呂祖謙《古周易音訓》及晁說之、蘇軾二人所引之遺文,輯爲《易纂》一卷。朱震謂孟喜、京房之學,其書概見於一行所集。因《易纂》之經文多同于孟、京二氏。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

  《周易朱氏義》    唐朱仰之撰,清馬國翰輯。一卷。仰之之名始見於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則其爲唐以前之人。其所作易注,《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皆不著錄。觀《周易集解》所錄二則,其一說「人謀鬼謀,百姓與能」。雲:「人謀,謀及卿士;鬼謀,謀及蔔筮及。又謀及庶民,故曰百姓與能。」其以「鬼謀」爲謀及卜筮,高出諸家。又解《說卦傳》「其於地也爲剛鹵」雲:「取生之剛不生也,剛鹵之地不生物,故爲剛鹵也。」其以「兌之剛鹵」爲不生物,深合毀折之義,遠勝許慎、虞翻以「鹵」爲「鹵鹹」。剛者地不柔和,鹵者磽確,皆不能生物。《左傳襄公三十五年》「楚子木使表淳鹵」注:「淳鹵,埆薄之地。」《釋名》雲:「地不生物曰鹵。」仰之所說與之同。許慎、虞翻以「鹵」爲「鹵鹹」,大謬。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09-26 11:16 | [楼 主]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宋 代

  《正義心法》     舊本題麻衣道者撰。一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雲:「舊傳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甯間廬山隱者,李潛得之,凡四十二章,蓋依託也。」《文獻通考》載李潛序。謂得《正易心法》於廬山異人。朱熹亦認爲《正易心法》非麻衣道士所撰,乃南宋湘陰主簿戴師愈僞造。其書不盡出於杜撰,不少地方抄錄經師舊說。如謂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一變爲七,七變爲九,卦爻自一變至七變,謂之歸魂等。有汲古閣本。《四庫全書.子部.數術類》亦收入。

  《河洛真數》    舊本題北宋陳摶撰。二卷。其書所論本於《河圖》、《洛書》,故名曰《河洛真數》。其以《易》之卦爻配合人之出生年、月、日、時八字,附會人事吉凶。書前有陳摶所作《自序》,還有邵雍所作《序》。其文詞比較粗俗,皆爲術士託名之作。下卷載三國魏人管輅《述洛書篇》,首雲:「夫河龍負圖者,非龍也,乃大龜也。」又雲:「羲皇畫八卦,後有大撓明之。」所言極爲荒謬。有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書。

  《易論》     北宋李覯撰。十三篇。李覯認爲《周易》乃講人倫教化之典籍,其作《易論》,企圖將《周易》從「蔔筮之書」、釋老之學影響中擺脫出來。解《易》注重義理,主要講人事問題,很少談天道。通過對卦爻辭之訓釋、講修身、齊家之道。如其釋蒙卦六四爻「困蒙,吝」,雲:「謂獨過於陽,處兩陰之中,困於蒙昧,不能比賢以發其志,故曰吝也」……

  《皇極經世書》     又名《皇極經世》,北宋邵雍撰。十二卷。「皇極」一詞出自《尚書洪范》孔潁達疏:「皇,大也;極,中也」。「皇極經世」意爲以最大的規範來經緯世事。其書敍述自堯至後周顯德末之治亂興亡史,皆以卦象推算古生今來治亂盛衰之命運。卷一至卷六爲《元會運世》;卷七至卷十爲《聲音律呂》;卷十一爲《觀物內篇》,偏重于易理;卷十二爲《觀物外篇》,偏重於象數。前十一卷爲邵雍手著,末卷爲其子邵伯溫及弟子所記。書中有多種圖式,用以推演義理。其學對後世易學、理學、術數均有影響。朱熹對此書頗推崇,其於《語錄》中雲:「自《易》以後,無人做得一物如此齊整,包括得盡。」然其書頗涉誕妄,宣揚神秘主義及宿命論。宋張行成著《皇極經世索隱》、黃畿著《皇極經世書傳》、清王植著《皇極經世直解》,皆爲之作注。有《邵子全書》本、光緒十九年邵毓菘刊本。

  《梅花易數》     相傳爲北實邵雍所撰。五卷。其書專言占法。其占法例:以楷書字,數其筆畫,以起數得卦。須誠心祈禱,隨其所占,信手寫二字。然後數其筆畫,一點、一撇亦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九複起乾,十數起兌,其餘仿此。上字爲內卦,下字爲外卦,合二字之畫,共成總數,即以總數六除取動爻。如剩一數是初爻,剩二數是二爻其餘仿此。占得卦爻之後,再依《易》理,附會人事,以斷吉凶。有清坊刻本。

  《太極圖說》     北宋周敦頤撰。一卷。爲太極圖之說明。道教有無極圖表示修煉長生久視之術,宋初道士陳摶將此圖刻在華山石壁上,後來通過種放、穆修傳給周敦頤。敦頤作《太極圖》,將道士修煉之圖改造成天地萬物生成之圖式。又著《太極圖說》一卷,兼采《易》說及道家思想,提出以「太極」爲中心的世界生成圖式。認爲「太極」乃最初、絕對之實體,由其一動一靜,産生出陰陽五地和宇宙間萬事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最後歸結爲「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今所傳《太極圖說》,爲朱熹所整理。朱熹《記濂溪傳》雲,《國史.周敦頤傳》引《太極圖說》文,作「自無極而爲太極」,不當有「自」、「爲」二字,但對後世影響很大。朱熹作《太極圖說解》加以發揮,遂成爲程朱派理學之基礎。清人黃宗炎作《太極圖辨》、毛奇齡作《太極圖說遺》等以續其說。朱熹《近思錄》、張伯行所編《周濂溪集》、黃宗羲等人所編《宋元學案》、董榕所刻《周子全書》皆收入。

  《通書》     北宋周敦頤撰。一卷,共四十章。其書通論易學原理,故原名《易通》。朱熹雲:「周子留下《太極圖》,若無《通書》,卻教人如何曉得?故《太極圖》得《通書》而始明。」《語類》卷九十四認爲《通書》爲解釋《太極圖說》而作。《通書》繼承晉唐易學中義理派傳統,摒棄玄學觀點,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爲中心,解釋《周易》經傳文。發揮《中庸》之「誠,」以誠爲聖人最高境界:「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誠上》又雲:「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至易而難行,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誠下》對《系辭》「知幾其神乎」之「幾」,提出新解,把「知幾」視爲實現「誠」之修養方法:「誠無爲,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固不可窮之謂神。」《誠幾德》認爲「思」爲聖人修養之必要途徑:「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思》《通書》被稱爲「周子傳道之書」,對後世影響很大,今傳本經過朱熹整理。朱熹並著《通書解》,爲之作注。《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周子全書》皆收入。

  《程氏易傳》     北宋程頤撰。四卷。因世人稱程頤爲伊川先生,故其書亦名《伊川易傳》。王稱《東都事略》載程傳六卷,《宋史.藝文誌》作九卷,《二程遺書》作四卷。其書卷首有北宋元符二年(西元1099年)所作《自序》。程頤於紹聖四年編管涪州,于元符三年遷峽州,則其書成于編管涪州之後。其弟子楊時爲之作《跋》,雲:「伊川先生著《易傳》,未及成書,將啓手足(善終之代稱),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以示餘。錯亂生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復。」諸家所錄不一,因其時本無定本。今傳本經楊時校正。其書只解上下經文、《彖》、《象》、《文言》,用王弼注本。將《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程頤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義理解《易》之影響,摒棄象數,借《周易》卦爻辭以闡明義理。其序言「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認爲無形之理寓於有形之象中,理與象即理與事之體用關係。易象反映天地萬物之物象,易理則概括天地之理。理不僅爲天地萬物之根本,亦爲社會等級、人生道德之由來。其書還含有變易思想及對立觀念。如其釋坎卦雲:「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固既極潁,理當變矣」;釋革卦雲:「革,變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滅火,火涸水,相變革者也」;「時運既終,必有革而新之者。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故易,世謂之革命。」有些地方爲封建等級制度作辯護。如釋艮卦雲:「夫有物必有則,父止于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釋歸妹雲:「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婦有唱隨之禮,此常理也。」此書從元代起,被列爲科舉考試必讀之書,其哲學思想在封建社會後期,産生過重大影響。有《二程集》本(1981年中華書局校訂)同治金陵書局刻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易學精華》(1990年齊魯書社出版)亦收入。

  《讀易詳說》     北宋李光撰。十卷。亦稱《讀易老人解說》。李光自號讀易老人,故其書以「讀易」、「讀易老人」爲名。李光曾爲胡詮《易解》作《序》,其雲:「《易》之爲書,凡以明人事。學者泥於象數,《易》幾爲無用之書。」認爲解《易》不應拘泥於象數,而應明人事。其一生曆盡官場坎坷,曆官累至參知政事,然紹興中因議論和議之事,觸犯秦檜,遂被貶謫嶺南。故其書於卦爻辭訓釋之時,結合當世之治亂,個人之進退,引證史事。如其釋坤卦六四爻,雲「大臣以道事君,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諫,朝有缺政而不能言,則是冒寵竊位,豈聖人垂訓之義哉」又如釋否卦初六爻雲:「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其解《易》,往往依經立義,因事抒忠。所論大都切實近理,然有時亦不免牽合附會。其書自明以來,久無傳本,《四庫全書》本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缺豫、隨、無妄、睽、蹇、中孚六卦,複與大畜二卦亦有缺文,《系辭傳》以下無解。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周易窺餘》    南宋卷剛中撰。十六卷。自序雲:「《伊川易傳》、《漢上易傳》二書,頗彌縫於象數之間,但易道廣大,有可窺之餘,吾則窺之。」其書參取二書,發所未盡,故名爲《周易窺餘》。明初《文淵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尚著錄,其後始佚。《四庫全書》本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其書兼取漢學,不專主一家,凡荀爽、虞翻、干寶、蜀才等九家之說,皆參互考稽。其解義不拘守先儒成說,能自出新意。有詒經堂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原》    南宋和大昌撰。八卷。因《易》義自漢以來,衆說紛紜,糾紛日甚,故作其書以貫通之。因其推闡數學,故名之爲《易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其書「首論五十有五之數,參以圖書大衍爲易之原,而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往斷以己見,出先儒之外。」此書于京、焦卦氣,馬、鄭爻辰,及邵雍、張行成諸說,皆一一排擊,務申己說,未免失之好辯,然皆根據《系辭》,于易義亦有所發明。其書久佚,《四庫全書》本從《永樂大典》錄出,共百餘篇,每篇皆首尾完整。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璿璣》    南宋吳沆撰。三卷。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雲:「處璿璣以觀大運」,「璿璣」爲古之測天器,吳沆取之以爲書名。其上卷爲《法天》、《通六子》、《貴中》、《初上定位》、《六九定名》、《天地變卦》、《論變有四》、《象》、《求彖》九篇,明天理之自然;中卷爲《明位》、《明君道》、《明君子》、《論養》、《論刑》、《論伐》、《辨聖》、《辨內》、《辨吉凶》九篇,講人事之修;下卷爲《通卦》、《通象》、《通爻》、《通辭》、《通證》、《釋卦》、《釋系》、《存互體》、《廣演》九篇,備註疏之失。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收入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誠齋易傳》    南宋楊萬裏撰。二十卷。初名《易外傳》,後以其自號「誠齋」爲名,改稱《誠齋易傳》。宋時曾將此書與程頤《易傳》合刊發行,命名爲《程楊易傳》。書前、書後皆有《自序》,謂以「中正立而萬變通」爲《易》之指歸。此書大旨本程頤《易傳》,爲人事之說。分條羅列《易》文,於每條之下引三代至唐朝史實證之,然後釋以己意。宋理宗嘉熙元年,朝廷曾供給紙張,令楊家抄寫《誠齋易傳》,將其書藏于皇宮秘閣。至元時,陳櫟對其引史證經、辦人事之說極力反對,以爲《易》之本旨未必如此,萬裏之書足以聳文士之觀瞻,而不足以服窮經之士之心。吳澄作《跋》時,對其亦有微辭。清四庫館臣爲之辯曰:「聖人作《易》,本以吉凶悔吝示人事之所以……舍人事而談天道,正後儒說《易》之病,未可以引史證經病萬裏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經苑》、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

  《周易古占法》    周易章句外編》    南宋程迥撰。各一卷。《宋史.藝文誌》載程迥《古易占法》一卷、《周易外編》一卷。後人曾將書誤合爲一,標前書爲《周易古占法》上,標後書爲《周易古占法》下,或標爲《古周易章句外編》。《周易古占法》論古之占法;《古周易章句外編》雜論易說及記古今占驗。其說本邵雍加一倍法,據《系辭》、《說卦》發明其義,用逆數以尚占知來。朱熹所撰《易學啓蒙》多用其例。元人吳澄亦謂朱熹以師禮事程迥。有天一閣刊本、《說郛本》。

  《皇極經世索隱》    南宋張行成撰。二卷。邵雍作《皇極經世書》,其子邵伯溫爲之作解。行成對邵雍之學鑽研頗深,認爲伯溫之解於象數未詳,乃作此書複爲推衍其義,故名爲《索隱》。其進書原表稱此書爲二卷,《宋史.藝文誌》作一卷,顯爲字誤。原書久佚,朱彜尊《經義考》雲:「未見」。《四庫全書》本從《永樂大典》中錄出,經重新編排,複爲完書。八千卷樓有抄本、江南圖書館有抄本。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    南宋張行成撰。九卷。行成認爲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內篇》理深而數略,《皇極經世外篇》數詳而理顯,學先天者當自外篇始,因撰《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補缺正誤,使其文以類相從,而推繹其旨。前三卷言數;中三卷言象;後三卷言理。魏了翁稱其能得《易》數之詳。其書久佚,唯《永樂大典》所載尚爲完本,《四庫全書》本即據《永樂大典》而錄。八千卷樓、江南圖書館均有抄本。

  《易通變》    南宋張行成撰。四十卷。取邵雍先天卦數等十四圖,敷演解釋以通其變。宋刻本題爲《通變》,明人費宏家抄本題爲《皇極經世通變》。其自序雲:「康節(邵雍)之學主於交泰、既濟二圖,而二圖尤以卦氣爲根柢。參悟錯綜以求之,而運世之否泰、人物之盛衰,皆莫能外。」其書博引旁推,將萬事萬物一一歸之於數。連人之五臟,也以《易》數推之,謂當重幾斤幾兩。雖失之穿鑿,然其發明之處甚多。有明費宏抄本、汲古閣抄本。

  《易學啓蒙》    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四卷。與《周易本義》互爲表裏,主觀象爲《易》之體。書前有朱熹所作《序》,雲:「近世學者,類喜讀《易》。其專於爻義者,既支離散漫,而無所根據;其涉於象數者,又皆牽合附合,而或以爲出於聖人心思智慮之所爲也。若是者,餘竊病焉。因與同志頗輯舊聞,爲書四篇,以示初學,使毋疑於其說。」朱熹企圖兼采漢以來易學義理派與象數派之長,使二者合歸爲一,其書對《周易本義》卷首九圖作解釋,對《筮儀》亦作說明。據《左傳》、《國語》等書所載,擬定七條占筮體例:一爲六爻皆不變者,則占本卦卦辭;二爲一爻變者,則以本卦變爻之辭占;三爲二爻變者,則以本卦二變爻之辭占,以上爻之辭爲主;四爲三爻變者,則占本卦及之卦卦辭,以本卦爲主,五爲四爻變者,則以之卦二不變之爻辭占,以下爻爲主,六爲五爻變者,則以之卦不變之爻辭占;七爲六爻皆變者,則以乾坤二用之辭占,並參以之卦卦辭。其書多發明邵雍先天圖之義。其後稅與權作《易學啓蒙小傳》,以補其遺;胡方平作《易學啓蒙通釋》,以發明其義;胡一桂作《易學啓蒙翼傳》,闡發其占筮圖書之說。有《朱子遺書》二刻本、乾隆刻木。

  《周易本義》    南宋朱熹撰。分爲二種:一種爲《原本周易本義》,上下經文二卷,「十翼」十卷,共爲十二卷。爲宋鹹淳年間吳革所刊。此種于明洪武初年,由朝廷頒行於天下儒學,另一種爲《別本周易本義》,爲明嘉靖、隆慶年間所刊。宋人董楷割裂《原本周易本義》,散附《程氏易傳》之下,至永樂年間,胡廣等人奉敕修《五經大全》,其中《周易大全》尚襲董楷之誤。後之讀書人嫌《程氏易傳》內容繁多,遂棄之不讀,專用朱熹《周易本義》。奉化教諭成矩砍去《周易大全》之《程氏易傳》,唯採用《程氏易傳》之次序,編成《別本周易本義》四卷。《周易本義》成書較《易學啓蒙》爲晚。二書互爲表裏,《周易本義》爲《易》之用。朱熹以爲:古人觀象畫卦,揲蓍命爻,皆「氣數之自然形於法象,見於圖書者,有以啓於其心而假乎焉耳」;後來學者「其專于文義者,既支離散漫而無所根著;其涉於象數者,又皆牽合附會。」認爲《易》本蔔筮之書,力圖將《周易》分而論之。雲:「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自伏羲以上,皆無文字,只有圖書,最宜深玩,可見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讀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爲文王之說也。」其書著重解釋卦爻辭,注重義理,亦不廢取象說,言簡義賅。於其不可通之處,寧可存疑,而不穿鑿附會。在易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別本周易本義》收入《離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原本周易本義》收入《西京清麓叢書正編》、《劉氏傳經堂叢書》。

  《易圖說》    南宋吳仁傑撰。三卷。《宋史.藝文誌》載吳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圖說》三卷、《集古易》一卷。《易圖說》爲輔助《古周易》而作。謂六十四卦爲伏羲所作,故其書首列八純卦各變八卦之圖;謂卦外六爻爻及六十四覆卦爲周文王所作,故其書列一卦變六十四卦圖,及六爻皆變則占對卦、皆不變則占覆卦圖;又謂《序卦》爲伏羲所作,《雜卦》爲文王所作,今之爻辭當爲《系辭傳》,今之《系辭傳》當爲《說卦傳》。其說頗新奇,與先儒之說迥異,後世對此譽不一。收入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古周易》    南宋呂祖謙撰。一卷。宋人所說《古周易》,並非指僅有六十四卦的「易經」,而是指漢代流行的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的《周易》本,共爲十二篇。自魏王弼以後,解《易》者皆以傳附經。至唐代《古周易》不復存在。宋儒爲恢復《周易》之本來面目,遂考核舊文,作《古周易》若干種。呂大防作《周易古經》二卷,晁說之作《錄古周易》八卷,薛季宣作《古文周易》十二卷,程迥作《古周易考》二卷,李壽作《周易古經》八篇,吳仁傑作《古周易》十二卷。諸家互有考定,而小有異。其後呂祖謙亦作《古周易》一卷,共十二篇,上經一篇,下經一篇,「十翼」各爲一篇,遂復古本之舊。其書《宋史.藝文誌》作以一篇爲一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十二卷,其以一篇爲一卷,故與《宋史》所載不同。朱熹推崇其書,爲《古周易》作《跋》,並以此作爲自己撰寫《周易本義》之底本。有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本。清光緒二十五年古不夜城孫氏校刊本(題爲《周易古本附音訓》)。

  《易象意言》    南宋蔡淵撰。一卷。其書久佚,故朱彜尊《經義考》只列書名而不載其卷數。《四庫全書》錄自《永樂大典》,首尾尚完具。其書以闡發義理爲主,兼言象數。闡發義理,多本其師朱熹之說;言象數,則本其家傳。其用互體,則取裁古義,與講學家持論不同。有吳省蘭《藝海珠塵》本、閩刊武英殿聚珍本。

  《西溪易說》    南宋李過撰。十二卷。卷一爲《序說》,卷二至卷十二爲上下經。缺《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部分。詮釋經文往往發先儒所未發。然多處割裂經文,次第顛倒,幾乎不可訓解,元人胡一桂曾譏諷李過竄亂經文。四庫館臣評曰:「其亂經之罪,與詁經之功,固約略可相當也。」原書有《自序》,作於慶元戊午(西元1198年),今傳本爲浙江吳玉墀藏本,佚《自序》。有天一閣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易傳燈》    此書諸家書目均不載,唯散見於《永樂大典》各卦之中,題爲徐總千撰。四卷。總千並非撰人之名,而是撰人所任官職之稱。書前有徐總千之子子東所作《序》,謂其父爲呂祖謙、唐仲文之弟子。此書取佛家語「傳燈」。意謂佛之教旨可破除迷暗,像燈照明一樣。其《八卦總論》十六篇,參互以求,頗得《易》之類例。書中混入五行家之言,內容稍嫌駁雜。有函海本、經苑本、清開封府聚文齋刊本。

  《周易總義》    南宋易祓撰。二十卷。易祓說《易》,兼通義理及象數,折衷衆論。其書每卦先括爲總論,然後詮解六爻,於經義頗多發明。時人樂雷發推崇其書。作《謁山齋詩》雲:「淳熙人物到嘉熙,聽說山齋亦白髭。細嚼梅花讀《總義》只應姬老是相知。」山齋,乃宋易祓之別號。有詒經堂木。《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洪範皇極內外篇》    南宋蔡沈撰。五卷。蔡元定研習《尚書.洪範》之數,未及論著,臨終囑其子蔡沈著書。蔡沈遵照其父遺囑,而著《洪範皇極內外篇》。此書書名各本所載不一,宋王應麟《玉海》作《洪範數》,明王圻《續通考》作《洪範皇極內外篇》,清朱彜尊《經義考》作《洪範內外篇》。清朱彜尊《經義考》作《洪範內外篇》。應作《洪範皇極內外篇》。《四庫全書》誤漏一「外」字。其書附會劉歆「河圖洛書相爲表裏,八卦九章相爲經緯」之說。因《太玄》、《元包》、《潛虛》皆模仿《易經》,特變幻具說,模仿《洪範》之體例。以「九九」演爲八十一疇,仿易卦八八變六十四之例。取月令節氣,分配八十一疇,陰用孟喜解易卦氣直日之術。其揲著以「三」爲綱,積數爲六千五百六十一,陰用焦延壽六十四卦各變六十四卦之法。實爲《太玄》之支流,特變易數爲洪範,以新耳目。自蔡沈以後,又開演範一派。有清雍正元年張文炳刊本,八千卷樓有抄本。

  《周易要義》    南寧魏了翁撰。十卷。方回《周易集義.跋》:「鶴山先生謫靖州,取諸經註疏,摘爲《要義》指《九經要義》,《周易要義》爲其中第一部。明萬曆中,僅存二冊。《四庫全書》本爲十卷。系清朝副都禦史黃登賢家藏本。其書取諸家解《易》之註疏,刪繁舉要,獨擷英華,體例頗爲簡當。宋高宗曾於篇首題字。其大旨從象數求義理,折衷於漢學與宋學之間。卷首冠以唐長孫無忌等人所作《上六經正義表》。正文部分每篇分列數十條。每條先用一句話總括本條所釋之事理,然後援引諸家註疏闡明之。王禕《雜說》評曰:「孔潁達作《五經正義》,往往援引緯書之說,歐陽公常欲刪而去之,其實不果行。迨鶴山魏氏作《要義》,始加黜削,而其言絕焉。」有《五經要義》本、光緒丙戌江蘇書局刊本。

  《易通》    南宋趙以夫撰。六卷。其書爲趙以夫手著還是他人代筆當時即有爭議。趙汝騰《邀趙以夫不當爲史館修撰奏劄》雲:「鄭清以進史屬之以夫,四海傳笑。謂其進《易》尚且代筆,而可進史乎?」何喬遠《閩書》雲:「以夫作《易通》,莆田黃績相與上下其論。」其書大旨以不易、變易二義明人事動靜之標準。如其雲:「奇偶七八也,交重九六也,卦畫七八不易也,爻畫九六變易也。卦雖不易,而中有變易,是謂之亨。爻雖變易,而中有不易,是謂之貞。」又雲:「《洪範》佔用二貞悔。貞即靜也;悔即動也。故靜吉動凶則勿用;動吉靜凶則不處;動靜皆吉則隨遇而皆可;動靜皆凶則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有淡生堂抄本,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觀物篇解.附皇極經世解起數訣》    南宋祝泌撰。《觀物篇解》五卷。祝泌自號觀物老人,因名其書爲《觀物篇解》。朱彜尊《經義考》有祝泌所撰《皇極經世鈐》十二卷,別載祝泌《自序》一篇。所陳大旨與今本義例相近,疑爲一書兩名。此書作于端平乙未(1235年)。其言大小運數,雖皆歸宿於挂一圖,然其斷法則不專在卦,而在四象。先用四爻藏閏,次用四爻直事,大運起泰,小運起升。對牛思純《太極寶局》、張行成《易通變》,多所駁正。其書演邵雍之說,而立義多與其所撰《皇極經世書》乖異不合。如邵雍言四象相交而成十六事,祝泌創爲二十五變之說;邵雍言姤複小父母,祝泌創爲同人起分秒之說。《皇極經世起數訣》一卷作于淳祐辛醜(1241年),本爲單行本,今僅存聲韻一譜,已非完本。故清修《四庫全書》時,將其附於《觀物篇解》之後,八千卷樓有抄本。

  《易學啓蒙小傳附古經傳》    南宋稅與權撰。各一卷。朱熹作《易學啓蒙》,多發明邵雍先天圖之義,而不言後天之易。其與袁樞論後天易,雲:「嘗以卦畫縱橫,反復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懼不敢妄爲之說。」與權受業于魏了翁,通曉邵雍諸書,於《觀物篇》中得後天易、上下經、序卦圖。證以《雜卦傳》,及揚雄所稱文王重易六爻互用兩卦十二爻,孔潁達所稱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之說。知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不易之八卦,爲上下兩篇之幹,其互易之五十六卦爲上下兩篇之用。就其圖反復觀之,上下經皆爲十八卦,始終不出九數,以明伏羲、文王之易,似異而同。因作《易學啓蒙小傳》一卷,收入納蘭性德《通志堂經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易雅》    南宋趙汝梅撰。一卷。其書總釋名義,如《爾雅》之釋《詩》,故以《易雅》爲名。其書共有十八篇:通釋、書釋、學釋、情釋、位釋、象釋、辭釋、變釋、占釋、卦變釋、爻變釋、得失釋、八卦釋、六爻釋、陰陽釋、太極名義釋、象數體用圖釋、圖書釋。其論圖書雲:「易有衍數,有積數。自五衍而爲五十者,衍數也。自一二三四五積而爲五十五者,積數也。圖書二數,皆積數之儔,不可以與於揲蓍也。故舍圖書之名而論二數,則自有妙理。強二數以圖書之名,則於經無據。」可謂善於排解紛亂。

  《筮宗》    南宋趙汝梅撰。一卷。推演大衍之數,頗爲明白。對諸家舊說,一一進行條辨,亦具有考訂之作用。有明萬曆間周藩刊本、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本。

元 代

  《周易集說》    元俞琰撰。四十卷。俞琰先集諸家《易》說,成《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後複采其精華,撰《周易集說》四十卷。其書始作於至元甲申(1284年),完成于至大辛亥(1311年)共四次易稿。俞琰初主程頤、朱熹之說,後乃研求經文,浚發新義,自爲一家之言。如俞琰嘗與孟淳講坤卦六二爻,雲:「六二既中且正,是以其德直方,唯從乾陽之大,不習坤陰之小,故無不利。」其說與諸儒不同。有元至大庚戌王都本(佳)。《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圖通變》    元雷思齊撰。五卷。自序雲:「河圖之數以八卦成列,相蕩相錯,參天兩地,參伍以變,其數實爲四十,而以其十五會通於中。」其所述河圖洛書參天兩地倚數之圖、錯綜會變等圖及河圖遺論,大旨以「天一」爲坎、「地二」爲坤、「天三」爲震、「地四」爲巽、「天七」爲兌、「地六」爲乾、「天九」爲離、「地八」爲艮。以「五十」爲虛數。其說與先儒不同,多自出新意。有明抄本,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四庫易學叢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筮通變》    元雷思齊撰。三卷。其五篇,一爲《蔔筮》;二爲《立卦》;三爲《九六》;四爲《衍數》;五爲《命蓍》。其說多出新意,不主舊法。收入《四庫易學叢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周易參同契發揮》    元俞琰撰。三卷。認爲《參同契》論述內丹原理均使用比喻手法。自序雲:「夫是書所述皆寓言也。以天道言,則曰日月,曰寒暑;以地道言,則曰山澤,曰鉛汞;以人道言,則曰夫婦,曰男女。豈真有所謂日月、寒暑、山澤、鉛汞、夫婦、男女哉。無非譬喻也。」注本內容豐富,引證多種丹經、歌訣,有些今已爲佚書。收入《正統道藏》、《四庫全書》,並有多種單刻本傳世。均爲善本,如洪武十三年刻本,還有明代影刻本。爲藏書家所珍藏,如惠氏紅豆齋藏本,天一閣藏本,鐵琴銅劍樓藏本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是書以一身之水火陰陽,發揮丹道,雖不及彭曉、陳顯微、陳致虛三注爲道家專門之學,然取材甚博。」注文有俞琰修持體會,如注「金砂入五內」雲:「金砂之升鼎也,穿兩腎,導夾脊,過心經,入髓海,沖肺俞,度肝曆脾,複還于丹田也。當其升時,滃然如雲霧之四塞,颯然如風雨之暴至,恍然如晝夢之初覺,渙然如沈之脫體;精神冥合,如夫婦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是皆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美國戴維斯與吳魯強向西方學術界譯介《參同契》,所據底本,即是此書。

  《周易參同契釋疑》    元俞琰撰。一卷。據各種版本,列舉異文,並敍述他選擇的理由。間亦闡發原旨,如對《參同契》之三主題(鼎器、藥物、火候),即由此提出。雲:「牝牡四卦,蓋繳上文乾坤門戶,坎離匡郭之句,總言之也。此四卦乃鼎器、藥物,後言六十四卦乃火候也。如中篇謂四者渾沌,亦是繳上文乾剛坤柔、坎離冠首之句,後又曰,六十卦用,張布爲輿,恰成六十四卦。六十卦。皆爲吾丹道之用。此所以爲《周易參同契》也。」俞琰所校勘,僅記「某,一作某,又作某」,未能列所舉所據各種宋版之具體,損失了大量資訊,今宋版《參同契》均佚,甚爲可惜。

明 代

  《太玄本旨》    明葉子奇撰。九卷。認爲《太玄經》附會律曆節候而強其合,不無臆見,乃作此書,詮釋《太玄經》。其書掃除星曆之說。猶說《易》諸家,廢象數而言義理。《太玄經》文辭艱澀,頗不易曉,子奇循文闡發,使讀者易明。有明正德間刊本。《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亦收入。

  《周易大全》    明永樂年間,故廣、楊榮、金幼孜等四十二人奉敕修《五經四書大全》。《周易大全》爲五經之首,共二十四卷。就前儒成編,取材于董楷《周易傳義附錄》、董真卿《周易會通》、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皆篤守朱熹,其說謹嚴;董真卿則以程頤、朱熹爲主,博采諸家以輔之,其說頗爲賅備。其書由朝廷頒佈推行,其後二百餘年間,一直將此作爲科舉取士之書。有明刊《五經大全》本、明萬曆乙巳書林餘氏刊本、菊仙書屋本、清重刊本。

  《周易集注》    明來知德撰。十六卷。專取《系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錯」指陰陽以錯,如先天圓圖之乾錯坤、坎錯離等。「綜」指一上一下,如屯、蒙之類本爲一卦,在下爲屯,在上爲蒙等。其論「錯」,有四正錯,有四隅錯。論「綜」,有四正綜,有四隅綜。有以正綜隅,有以隅綜正。其論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畫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錯卦之象,有綜卦之象,有爻變之象,有占中之象。其注文,先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後訓本卦本爻正意。其書參互旁通,自成一說,在當時被推爲絕學。有修補寧遠堂刊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易學精華》(1990年齊魯書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象義》    明章潢撰。十卷。主于言象,引張行成之說以駁晁公武主理之論。大抵以朱震《漢上易集傳》爲椎輪,雜引虞翻、荀爽九家易,以及李鼎祚、鄭汝諧、林栗、項安世、馮椅、徐大爲、呂朴卿諸家之說,而參以己意。其取象之例甚多,然不出本體、互體、伏體三者。其書多本于古法,然推衍繁碎,未能一一盡得經義。

  《易測》    明曾朝節撰。十卷。取王弼《周易注》、孔潁達《周易正義》、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及楊簡《楊氏易傳》諸書,參互考訂,僅解上下經、《彖》、《象》、《文言》、《系辭》,而不及《說卦》、《序卦》、《雜卦》。又仿照王弼《周易略例》之意,另作《說凡》一卷,附於卷末。其書大旨主於觀辭玩占,對卦圖、卦變之說一概不取,頗足掃除宋《易》之葛藤。然其取捨諸家之說,未能一一精審。

  《周易正解》    明郝敬撰。二十卷。郝敬曾著《九經解》,《周易正解》爲其中之一。其書採用王弼本。卷一至卷十七詮釋《周易》上下經;卷十八至卷二十詮釋《系辭》以下。大旨以義理爲主,兼及於象。其言理,多以「十翼」之說印證卦爻。其言象,頗簡易。郝敬解經,好臆測,其說《易》,亦不免此弊。如釋蠱卦爲武王之事,而以先甲、後甲爲取象甲子昧爽。有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問易補.續錄》    明郝敬撰。《問易補》爲六卷,《續錄》爲一卷。郝敬曾作《周易正解》,其甥田文宰取《周易正解》中若干條疑義,請郝敬增益,郝敬乃根據其甥所問,複爲著論,以補《周易正解》之缺,故名其《問易補》。因不滿於北宋程頤《伊川易傳》、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空談義理,故所作《問易補》注重象數,然因其用力尚淺,所言多支離穿鑿。如說蒙卦九二爻「納婦吉,子克家」雲:「易道尚變,卦體伏澤火革,反下成睽,睽自家人來,家道首善,故尚蒙。家人之蒙莫如婦子,故其象如此。」其說蒙卦之義,舍蒙卦本象,而求之於伏卦革;求之伏卦革而不得,再求之革之反象睽;求之睽仍不可得,再求之睽所從變之卦家人以成其象,甚爲迂遠。然其書所言之義理,時有善言可采。如雲:「貞在人爲智,在天爲冬,在氣爲水;水爲生物之源,知爲作聖之本,冬爲生物之根,萬物至冬收斂歸藏,元氣堅凝,故曰貞固。」收入《山草常集內編》。

  《學易枝言》    明郝敬撰。四卷。《周易.系辭下》雲:「中心疑者其辭技」,郝敬於《題辭》中雲:「餘學未忘疑,道其實而已矣。」故其書以《學易枝言》爲名,「枝言」,謂心中有所疑。卷一、卷二爲郝敬所撰;卷三、卷四爲郝敬之友鮑士龍所作《易說》。卷一共有五稿,依次爲《易經》、《易數》、《陰陽》、《動靜》、《五行》。卷二亦爲五篇,依次爲《人身》、《易畫》、《易卦》、《易象》、《易學》。其書前後所說,有時自相矛盾。如《易理》篇論易道神化、易道通變、易道易簡,駁斥北宋周敦頤主靜之說,其謂:「中正仁義盡之矣,必曰定之,必曰主靜,則聖鮮言焉,故《論語》二十篇不言主靜。」然《陰陽》篇則雲:「聖人主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無偏枯之疾,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此聖人之真修,先生不已之大道。」又極贊其主靜之功。所附鮑士龍《易說》,大旨發揮致良能之學說,多雜道家之言。收入《山草堂集內編》。

  《學易述談》    明方明化撰。四卷。爲時化所著《易學六種》之三。因其書非化手著,而爲其子方龐筆錄,故名爲《學易述談》。全書分爲四個部分,共八十四則。其一爲《密義述》,二十則;其二爲《名象述》十二則;其三爲《卦爻述》,四十則;其四爲《凡例述》,十二則。以禪機爲主,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說。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易指要繹》    明方明代撰。三卷。爲時化所著《周學六種》之四,時代之高祖社昌,曾著《周易指要》五卷,時化取其書進行推繹,著成《易指要繹》三卷。書中每段之下,凡稱「繹曰」者,即爲時代之言。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易疑》    明方時化撰。四卷。爲時化所著《易學六種》之五。卷一爲《密義疑》二十一則;卷二爲《名象疑》十二則;卷三爲《卦爻疑》三十六則;卷四爲《凡例疑》二十四則。所言無精義。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易通》    明方時化撰。一卷。爲時化所著《易學六種》之六。大多取北宋周敦頤《通書》、張載《正蒙》之言,以發明易理。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09-26 11:17 | 1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清 代

  《讀易大旨》    清孫奇逢撰。五卷。自序云:「至蘇門始學《易》,年老才盡,偶據見之所及,撮其體要,以示門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旨"。末卷爲《兼山堂問答》及其學《易》之師三無道人李封論《易》之語。後來其曾孫孫用正,複取其散見於他書中論《易》之語五條,彙冠卷首,題爲《義例》。其《跋》稱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以此補正。奇逢說《易》,不涉河圖洛書之說,大意闡發義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凡所訓釋,綿先列己說,然後附以先儒舊訓。其學主於實用,所言皆關乎法戒。有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易酌》    清刁包撰。十四卷。採用註疏本,以北宋程頤《伊川易傳》、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爲宗,一本于義理,以明道爲主。其推闡義理,明白正大,足以輔助程頤、朱熹之說,其書雖亦偶談象數,但非漢以來相傳之說,而爲宋人陳摶、李之才之學。卷首凡例、雜卦諸圖及卷中細字稱「謹案」者,皆爲刁包之孫刁顯祖以己意所附益。有清雍正中刁承祖刊本(與《潛室答記合刻》)、清道光二十三年八世孫刁懷瑾重刻本。

  《易學筮貞》    清趙世對撰。四卷。以《周易》爲蔔筮之作,不載原文,惟采前人議論,分類編輯。一卷爲《綴集本旨》、《易學源流》、《圖書節要》、二卷爲《蓍法指南》,三卷爲《占變詳考》,四卷爲《易道同歸》。論筮法占變,條理詳明,純以數來論《周易》,所以能比一般著作集中、詳盡。但將《周易》完全視作占卜之書並加以生髮衍化,往往愈解愈覺玄虛。《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明善錄》    清徐繼發撰。二卷。專以後天諸圖爲主,由占筮卦氣而蔓衍於律呂等韻。自序云:「後天之道以致用爲主,而造化之流行有常有變。常者由天帝主宰,變者則由神來主宰。履其常者以卦爲體,通其變者以筮爲用」。其推衍闡發煞費苦心,但將《周易》僅視作占卜之作,往往加以神化、附會,卻難窺知《易》之原旨。《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易經通注》    清傅以漸、曹本榮奉敕撰。九卷。順治十三年,清世祖因明代永樂間所編《周易大全》同異互存,繁而可刪,華而寡要,且其後三百年來,儒生學士發揮經義多有可采,乃命大學士傅以漸、左庶子曹本榮撰《易經通注》,闡發四聖之精微,衡量諸儒之得失,斟酌於象數、義理,折衷諸論。其書熔鑄衆家之說,詞簡而理明。有《湖北叢書》本,爲清光緒辛卯三餘草堂刊。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撰。六卷。自序云:「《易》廣大無所不備,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說,而《易》之本義反晦。世儒過視象數以爲絕學,故爲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無干涉,而後反求《程傳》,亦廓清之一端。」因《周易》至京房、焦延壽而流爲方術,至陳摶而歧人道家,使人不明本原、無所依託,故作此書以糾其失。專門論述「象數」之始末與真僞。前三卷爲內篇,論河圖、洛書、先天、方位、納甲、納音、月建、卦氣、卦變、互卦、筮法、占法,附《原象》一文。皆言「象數」之「象」。後三卷爲外篇,論太玄、乾鑿度、元包、潛虛、洞極、洪範數、皇極數以及六壬、太乙、遁甲,皆言「象數」之「數」。大意謂聖人以「象」示人,其「象」有七: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但後儒僞造納甲、動爻、卦變、先天、四「象」,混雜其間,使七象不明。其書崇尚七「象」,而排斥四僞「象」,於七「象」之中又必求其合于古,以辨別名勝學之訛。又以鄭玄之太乙行九宮法證太乙,以《吳越春秋》之占法和《國語》冷州鳩之對證六壬,以訂正數學之失。其書持之有據,辯論精詳,說服力強。然其斷言《河圖》即後世之圖經、《洛書》即後世之地誌、顧命之《河圖》即其時之黃冊,未免主持太過。有西麓堂刊本、廣雅書局刻本、南雷門人新安汪瑞齡刊本(卷首標題無「易學」二字)。

  《易音》    清顧炎武所撰《音學五書》之一。三卷。《周易》之音,本無定體,與《詩經》不同,或押韻,有時參用方言以爲韻。其彖辭、爻辭押韻者少,不押韻者多,其傳文雖押韻者多,然亦時有不押韻者。此書就《周易》以求古音,將經傳文中協韻之字標出古音,附以解說。通其所可通,其不可通者則缺之。其書雖亦間有穿鑿附會之說,然標音注釋,體例謹嚴有法。其考核精確者,于求《周易》古韻大有裨益。收入阮元《皇清經解》、《音韻學叢書》、符山堂《音學五書》。

  《易存》    清蕭雲從撰。不分卷。大旨以數言《易》,而其數乃以律呂、曆算爲宗,旁及於三命六壬之術。書前列「易存四學」一條。聲稱學者先讀易卦爻辭及大傳蓍法,其次學卦氣以及干支、陰陽、五行生克、氣運衰旺,再次學算歸、除、因、乘、再次學音律、詞曲、聲調、管弦以及反切諸法,這樣才能讀懂《周易》,領略到《易》之真諦。其說支離芫雜,牽強附會,多不足據。《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一卷。詮釋《大象》之義。其謂「否」可以「儉德避難」,「剝」可以「厚下安宅」,「歸妹」可以「永終知敝」,「女後」可以「施命告四方」。自序云:「象與彖自別爲一義,取《大象》以釋彖爻,必齟齬不合,強欲合之,此易學之所繇晦也。《易》以筮而學存焉,唯《大象》則純乎《易》之理,而不與於筮。」象與彖爻有別爲一義者,然亦有同義者,並不完全相抵觸。謂《大象》不與於筮,亦非通論。有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

  《周易內傳》    清王夫之撰。六卷。以「乾坤並建」爲宗,以「錯綜合一」爲象。辟京房、陳摶、日者、黃冠之圖說,即朱熹《周易本義》,以專言象占,推之于爲珠林之列。曾國藩爲其書作《序》,謂其「著述太繁,不免醇駁互見。」有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

  《周易外傳》    清王夫之撰。七卷。夫之曾從永明王于廣西,時權臣恣肆,朋黨交訌,諫不行而言不聽,夫之憤然求去。此書即著於略血解職之後,借言《易》以明其忠誠。卷一至卷四分論六十四卦;卷五、卷六論《系辭》;卷七論《說卦》、《序卦》、《雜卦》。採用傳注形式,精細而深入地闡發義理。書中提出「天下唯器」、「常而可依」之論點,通過「體用」、「有無」、「虛實」,指明客觀事物互相依存。強調「據器而道存」,「無其器則無其道」,「道因時而萬殊」,論證「道隨器變」的進行史觀。書中還駁斥了「太極動靜而生陰陽」的傳統觀點,認爲陰陽之外無太極,太極乃陰陽對立統一之總體。其書還把「知」、「能」視爲人所獨具的潛能,主張「知能同功而成德業」,反對「尊知而賤能」。有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1962年中華書局排印單行本、1997年中華書局修訂本。

  《周易筮述》    清王宏撰撰。》    八卷。闡筮儀,本朱熹,參以汴水趙氏,述變占,尊《聖經》,黜《易林》,稽之《左傳》,與朱熹大同小異;論卦氣,本邵雍、朱熹,並附《太乙秘要》;講推驗則采之陸氏,奇異可怕者不載。其書雖專爲筮蓍而作,然排斥焦延壽、京房之術,專闡文王、周公之理。其立論皆推本於經義。有清乾隆癸醜滋德堂刊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推易始末》    清毛奇齡綜核卦變之著作。四卷。認爲朱熹《周易本義》卷首雖載有卦變圖,然朱熹只謂此圖爲孔子之《易》,未言其爲文王、周公之《易》。因而向上稽核干寶、荀爽、虞翻諸家,凡有卦變、卦綜之說,與宋以後相生反對諸圖,皆列於書中,而以推易折衷之圖系於後。引據古人,亦間有發明,然奇齡以爲卦變乃演畫《系辭》之本旨,持論未免太過。《春秋》作,而爲《易》作。《易》本蔔筮之書,聖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數以明象。後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數以明理。此爲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作《易》之本旨。象、數、理本爲一體,其後分爲三家,愈演愈雜,奇齡不滿於此,乃據現存較早、可驗之記民載,以推求三代之占筮法。取象現占,存於世而可驗者,莫先於春秋傳。奇齡固舉春秋內外傳中有得於筮占者彙編成書,漢、晉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隨類附於其後。有《西河全集》本、《龍威秘書》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

  《河圖洛書原舛編》    清毛奇齡撰。一卷。「原舛」,意爲推究謬誤之本原。認爲清人所謂《河圖》,非古之所謂《河圖》,而爲大衍之數,當名爲《大衍圖》;清人所謂《洛書》,亦非《洪範》九疇,而爲太乙行九宮之法。奇齡著其說於前,而列其圖於後。其書之編目有八:一爲《原舛編》;二爲《大衍圖》;三爲《大衍配八卦圖》;四爲《改正黑白點點陣圖》;五爲《太乙下九宮圖》;六爲《九宮配卦數圖》;七爲《陰陽合十五數圖》八爲《明堂九室圖》。四庫館臣評其書云:「其排擊異學,殊有功於經義。顧其所列之圖,又複自生名例,轉起葛藤。左右佩劍,相笑無體。是仍以鬥解鬥,轉益其鬥而已矣。」有清康熙本、清乾隆修補本。收入《西河合集》。

  《易觸》    清賀貽孫撰。七卷。自序云:「凡卦唯二五謂之中,餘皆不中。六爻有內外之義,下三畫爲內,上三畫爲外。乘承比應之義,反對、正對之義,交錯之義。易類難窮,此特發蒙之語。」由此可見全書之義例。其釋坤卦六四爻「括囊,無咎,無譽」云:「積陰之世,不獨咎可以殺身,譽亦足以殺身。咎以致罪,譽以生疑。斯罪,譽斯咎矣。故必無譽,然後全其爲無咎也。」釋豫卦六二爻「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云:「當豫之時,下滔上讀,溺而不返,皆見其已然,而不見其未然也。不滔不讀,則見幾而不俟終日矣。此無他,無欲故也。無欲者立於物先,而能見物,如蓍龜無心而知吉凶也。故曰貞吉。」釋賁卦初九爻「賁其趾,舍車而徒」云:「初剛,而無位自賁,其行義所弗在,則舍車而步……賁而非義,則君子以爲辱。徒行衆人之所羞,而義在,則君子以爲賁。蓋以自潔爲賁,猶履初之素履也。」其書注釋詳明,闡發透徹,在明末清初卓然爲一家之學。其書曾埋沒二百餘年,至咸豐初年,賀恢得其手稿,募資刊刻,始行於世。有永新賀氏家刻本。

  《禦篡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人奉敕撰。二十二卷。宋以來說《易》者門戶交爭,務求相勝,遂各倚於一偏。而明永樂中官修《周易大全》,龐雜割裂,無所取裁,由群言淆亂,無聖人以折其中。康熙五十四年,清聖祖特命大學士李光地等人采摭群言,撰《周晚折中》。其經文與傳文分開編排,依從古本。以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爲主,參考群言,不偏主一家。凡實足以發明經義者,皆兼收並采,而一切支離幻涉之說,盡皆不錄。有各省翻本、浙局刊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通義》    清方茅如撰。十四卷。體例非常奇特,不像他人或尊義理,或宗象數,而是全用「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上的話語來證明《周易》。雖獨闢新途,但太過穿鑿,對理解《易》之原作,並無幫助。《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本義拾遺》    清李文召撰。六卷。認爲朱熹《周易本義》釋辭多得《周易》真諦,物件則未加深考,故作此書以補朱書之不足。其治《易》,釋經以象數爲主,釋傳則以義理爲主,每條均錄《本義》全文,而將自己的解說附在後面。其變爻互體,解釋頗爲詳盡,而對諸象的闡釋則大多隨文附會,較爲粗疏。《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索易臆說》    昊啓昆撰。二卷。體例較一般《易》類著作不同,它不是每字每句去解釋分析,而是分數篇總論《周易》的大旨。如上、下經的分篇,諸卦的命名以及先天、後天、圓圖、方圖等類,各有解說一篇,以闡述其大義。物件數的論述較爲新潁,取捨亦較精審。《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玩辭集解》    清查慎行撰。十卷。慎行受業于黃宗羲,故於圖書之學灼然不惑。其書首爲河圖說,共有二篇,其一謂河圖之數,聖人非因之以作《易》,乃因之以用蓍。自漢唐以下未有將此列於經之前者;其二謂河圖出於讖緯,並附朱熹亦用河圖生蓍以爲證。次爲橫圖、圓圖、方圖說,論橫圖、圓圖、方圖順逆加減奇偶相錯之理。第三爲變卦說,謂變卦爲朱子之《易》,非孔子之《易》。第四爲天根月窟考,列六家之說,而認爲老子「雙修性命」之學無關于《易》。第五爲八卦相錯說,謂相錯是對待,而非流行。又謂相錯只說,共有二篇,其一論十二月自然之序;其二論陰陽升降不外乾坤。第七爲中爻說,以孔潁達用二五者爲是。第八爲中爻互體說,謂正體則二五居中,互體則三四居中,三四之中由變而成。第九爲廣八卦說,謂《說卦》取象不盡可解,當闕其所疑。其經文次序,採用註疏木。其詮釋經文,皆明白篤實,辨證亦皆有根據,足以破雜學附會之疑。有清雍正二年刊本、乾隆十九年刊本。

  《周易淺述》    清陳夢雷撰。八卷。以朱熹《周易本義》爲主,參以王弼《周易注》、孔潁達《周易正義》、蘇軾《東坡易傳》、胡廣《周易大全》、來知德《周易集注》。凡諸家所未論及,以及所見與《周易本義》不同者,則抒發己意以闡明經文。認爲《周易》之義蘊不超出理、數、象、占,所以凡數不可顯,理不可窮,便寄之於象,知象則理、數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此書以明象爲主。持論大多結合於人事,說理不取朱熹卦變之說,取象不取來知德錯綜之論。卷末附其友楊道聲作圖三十幅,其圖失之穿鑿附會,亦嫌繁雜細碎。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四庫全書總日易類存目三》亦收入。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    清納喇性德編。八十卷。宋人陳友文作《大易集義》六十四卷,所集諸儒之說共十八家,又有姓名無考者二家。宋人方聞一作《大易粹言》七十卷,所集諸儒之說共七家。納喇性德取《大易集義》、《大易粹言》二書,刪除重復,減削繁蕪,編成此書。其書理數兼陳,不主一家之說。宋儒微義,略備於此。使幾乎失傳的《大易集義》藉此得以窺見梗概。收入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周易答記》    清楊名時撰。二卷。詮解《周易》經傳文,以義理爲主,不涉象數之學。唯《說卦傳》及附論《易學啓蒙》之類,推衍先天諸圖。其說與程頤、朱熹之義不苟且求同。所解頗爲明白篤實。收入《楊氏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

  《周易傳義合訂》    清朱軾撰。十二卷。參校程頤、朱熹二家之說,以歸於一。凡二家之義各有發明,可以並行不悖者,則俱錄之,然後附以諸儒之說。遇有諸儒之論勝過《伊川易傳》、《周易本義》者,則舍程、朱之解而從諸儒之說,然後附以己見。認爲宋元以來,《易》圖不下數千。然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精義,全無干涉,故于《易》圖一概不錄。如其凡例云:「遺象言理,自王輔嗣(王弼)始。然易者象也,有象斯有理,理從象生也。孔子《彖》、《象》二傳,何嘗非言象?雷風山澤以及乾馬坤牛震龍巽雞之類,皆象也。即卦之剛柔上下應比承乘亦何莫非象乎舍是而言理,不知所謂理者安在矣?」主張即象以言理,反對空談義理。有鄂氏刊本、清乾隆刊本。《高安全書》亦收入。

  《易說》    清惠士奇撰。六卷。雜釋卦爻,專宗漢學,以象爲主。有意矯正王弼以來空言說經之弊,故徵引極博。如釋坤卦上六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二句,引用《說卦傳》、京房、許慎、干寶、虞翻、《乾鑿度》六家之說。有時亦不免失之繁雜。如釋「天與水違行,訟,訟之象也」,訓至「不順從謂訟」,其義已明,而又引《冠子》、京房、荀爽諸家之說。其博極群書,學有根柢,精研之處,實不可磨。有阮元《皇清繹解》本,嘉慶庚午璜川吳氏重刊本。

  《日講易經解義》    清牛鈕等人奉敕編。十八卷。儒者說《易》拘泥於章句,株守一隅,非但占驗禨祥漸失其本,就連推奇偶者亦談天而不談人,闡義理者亦言心而不言事,與聖人立教之旨不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聖祖特命大學士牛鈕等人編《日講易經解義》。其體例與宋以來經筵講義大致相同。發揮要旨,疏通證明,不取老、莊之虛無,亦不取焦、京之術數。大旨在即陰陽往來、剛柔進退,明治亂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長,以示人事之宜。故禦制序文,稱其書「以經學爲治法」。有各省翻刻本。《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亦收入。

  《蔔法詳考》    清胡煦撰。四卷。對古代蔔法進行詳細考證。首列《周易》、《尚書》之文,本經訓;次列《史記龜策傳》,以其近古;次列古龜經;次列全賜三圖;次列楊時喬《龜蔔辨》;次列龜繇辭。以上皆參考以求古義。次列《玉靈秘本》;次列《古法彙選》。以上皆近代術士之所傳,旁稽以盡其變。其書內容豐富,凡古占法傳於清代,以及清代之占法不悖於理者,盡皆收入,條理清楚。書中駁正唐李華、明季本、楊時喬「蔔用生龜」之說,亦極爲明晰。有浙江吳玉墀家藏本。收入《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著錄該書。

  《河洛精蘊》    清江永撰。九卷。專論河圖、洛書。其大衍之數五十說、參天兩地以倚數說、揲蓍說、變占說、占法考、互卦說、卦變說、卦變考、卦象說諸篇,皆抉擇精詳,論列充當,有益於後學。有清乾隆甲午蘊真書屋刊本、乾隆甲午蘊真書屋刊本、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欽定協紀辨方書》    清乾隆皇帝命廷臣編撰。三十六卷。清朝欽天監舊有《選擇通書》,然其體例猥雜,前後又多矛盾。乾隆四年,清高宗命廷臣重爲考訂,纂《協紀辨方書》,以糾其失。其書成於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舉術家附會不經、繁碎多礙之說,一訂以四時五行生克衰旺之理。其書對《選擇通書》之訛誤,一一進行駁正。如《選擇通書》所載子月巳日天德之誤、五月十二月月恩之誤、甲日丑時爲喜神之誤、正月庚日七月甲日爲複日之誤、九空大敗等日之誤,皆進行條分縷析,指陳其謬。其荒謬者,如男女合婚嫁娶大小利月及諸妄托許真群《玉匣記》者,則一概刪削。于趨吉避凶之中,存崇正闢邪之義。清高宗曾爲其書禦制序文,特標「敬天之紀,敬地之方」二義。收入《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

  《周易孔義集說》    清沈起元撰。二十卷。認爲「十翼」爲孔子所著,學《易》者當以孔子《易大傳》爲主。于古今說《易》諸書,無所偏主,凡合于孔子《易大傳》者即取之。以《彖傳》、《象傳》系於經文之下,又將《大象》、《文言》分出自爲一傳。書前列三圖,一爲八卦方點陣圖,一爲乾坤生六子圖,一爲因重圖,皆依據《系辭》、《說卦》之文。認爲河圖、洛書、先天、後天、方圖、圓圖等,爲陳摶、邵雍之《易》,而非孔子所本,故一概不用。其書以「十翼」爲主,定衆說之是非。頗能推驗舊說。引申新義。有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光緒八年江蘇書局刊本、學易堂刊本。

  《易箋》    清陳濟撰。八卷。認爲《周易》一書專言人事,於彖爻之辭未嘗言天地,于雷風諸象亦不言陽陽。明人來知德以伏卦爲「錯」,以反對之卦爲「綜」。陳濟駁斥來氏「錯綜」之說云:「《大傳》所雲錯綜者,以揲蓍而言,錯綜其七八九六之數,遂定諸卦之象。今以錯綜諸卦定象,是光錯綜其象也。又以錯綜言數,是錯綜其象以定數也。先儒雖言卦變,未有易其陰陽剛柔之實,顛倒其上下之位者。今以乾爲坤,以水爲火,以上爲下,混淆汨沒,而易象反自此亡矣。」其辯最爲明晰。其論筮法云:「《傳》所謂挂者,懸之四揲之外,原以象三而非與奇數同歸於扐,以象閏也。其曰再扐而後挂,故知再扐爲指第二變、第三變而言也。」其說於經義似有發明。有京師刊本、清乾隆敬和堂刻本,光結果重刊本。

  《楚蒙山房易經解》    清晏斯盛撰。十六卷。卷一、卷二爲學易初津,爲全書之宗旨。斯盛謂「清初所傳圖書,乃大衍之數,因《大傳》之言而圖之,不取河洛奇偶之說。」所見最確。又謂「辭占不遺彖辭而不取卦變互體之說,則盡廢漢《易》之古法。」此說未免主持稍過。卷三至卷八爲《易翼宗》,以經文爲主,而割「十翼」散附於句下,其意在以經解經。每爻之首,畫一全卦而間以一動爻。卷九至卷十六爲《易翼說》,詮解「十翼」,先《系辭》、次《說卦》、次《序卦》、次《雜卦》、次《彖傳》、次《文言》、次《象傳》。其書不廢象數,亦不爲方技術數之曲說;不廢義理,亦不爲理氣、心性之空談。所解斟酌於言理、言數之間,則頗能持其平。收入《楚蒙山房集》。

  《大易擇言》    清程廷祚撰。三十六卷。其書編纂諸家之《易》說,有時亦斷以己意。共分六條:一曰正義,爲諸說合於經義者;二曰辨正,訂正前人之說異同;三曰通論,謂所論在此而義通乎彼,與別解之理猶可通者;四曰餘論,指單詞片語可資發明者;五曰存疑,「疑」,「異」皆爲前人訛誤之文。凡斷以己意者,均加「愚案」二字,以與諸家之說相區別。其闡明爻象,但以說卦健順動人陷麗,只說八義爲八卦真象,八者之失則所值之重卦爲斷。其明爻義,則求之本爻,而力破承乘比應諸舊解。其稽六位,則專據《系辭》辨貴賤者存乎位之旨。凡陽爻陰位,陰爻陽位之說,亦盡刪除。大力排斥象數之學,唯以義理爲宗,汪由敦爲其書作序稱其「能以經解經」,「多前賢所未發」。有清乾隆十九年通寧堂刊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程氏易通》    清程廷祚撰。十四卷。分易學要論二卷、周易正解十卷、易學精義一卷,又附有占法訂誤一卷。論《易》主旨盡去漢人爻變、互體、飛伏、納甲諸法,又完全排斥宋人河、洛先天諸圖及乘承比應等說,雖立論不免稍有偏頗之處,但卻清除不少《周易》研究中的迷霧。其所采《周易》正文,即不用古本,也不用今本,而以《彖傳》、《小象》散入經文,「十翼」並作六翼,顯得淩亂無據。其「易學精義」統論《易》理,且涉於道學;「占法訂誤」信理面黜數,雖有廓清之功,亦有矯枉過正之失。《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易說辨正》    清程廷祚撰。四卷。該書作于程氏《大易擇言》、《易通》二書之前,不少論點已被采入後二部書中,但也有些論點未被采入尚有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易漢學》    清惠棟撰。八卷。采輯自漢至三國諸家《易》說,加以考證。卷一、卷二輯孟喜《易》;卷三輯虞翻《易》;卷四、卷五輯京房《易》(附于寶《易》;卷六輯鄭玄《易》;卷七輯荀爽《易》;卷八乃惠棟闡發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其書采輯遺聞,稽考證,使學者略見漢儒解《易》之門徑。爲研究漢《易》之重要參考書。收入畢沅《經訓堂叢書》、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例》    清惠棟撰。二卷。考究漢儒之《易傳》,以闡明《易》之本例。原跋稱其爲未成之本。共分九十類,其中有錄無書者十三類。所分門目,頗多牽混,有當爲例而立一類者,亦有不當爲例而立一類者;有一類爲一例者,亦有一類爲數例者。然惠棟深窺諸經古義,其所采摭,多爲老師、宿儒專門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俱有淵源。收入李文藻《貸園叢書》、張海鵬《借月山房彙抄》、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周易述》    清惠棟撰。原書目錄共爲四十卷,然二十四卷到四十卷,唯有易大義、易例、易法、易正訛、明堂大道錄、諦說六個名目,而無書。目前二十三卷中亦缺第八卷下經註疏與二十一卷《序卦》、《雜卦》註疏,爲未完之書。第一卷至二十一卷,訓釋經文;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爲易微言,雜抄經典論《易》之語。惠棟摒棄宋儒以來說《易》者穿鑿附會,大談象數、圖書之風氣。一一原本漢儒,以荀爽、虞翻爲主,參以鄭玄、宋鹹、干寶諸家之說,融會其義,推求《易》之本義。其引據古義,皆有根抵。惠棟死後,弟子江藩沿其體例,撰《周易述補》。嘉慶時,李林松亦撰《周易述補》。《周易述》有清乾隆二十五年雅雨堂刊本。《四部備要》(中華書局)、《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本義辯正》    清惠棟撰。五卷。朱熹《周易本義》依呂祖謙所定之古本,分爲經二卷,傳十卷。程頤《伊川易傳》依王弼本。明人胡廣等奉敕修《周易大全》,將《周易本義》之卷次割裂,分附于《伊川易傳》之後。坊本《周易本義》於是以程書之次第爲朱書之次第。惠棟特著《周易本義辯正》,以更正之。因《周易本義》無音釋,惠棟采呂祖謙《古易音訓》附之。又據《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以被《古易音訓》之未備。程、朱二書字句不同者,亦據李公傳、胡一桂、董楷、胡炳文諸家之說,全部改正。其坊刻之訛字,亦一一勘訂之。凡對《周易本義》有疑義者,則旁采衆說,傅以古義。於彖象卦變,《周易本義》往往與《傳》義不合,惠棟則列漢儒之說以申《傳》義。凡《周義本義》未備者,間以《語類》及《伊川易傳》補之。有清乾隆間常熟蔣氏《省吾堂四種》刻本。

  《周易原始》    清範鹹撰。六卷。僅解經文,而不解釋「十翼」。其主旨認爲理始於象,象始於畫,又認爲萬物始於陰陽,象始於日月,並取《系辭》陰陽之義,配日月之語,而總括以陰始于陽爲斷,所以書名「原始」。其書多彩古人已有說法,不故弄玄虛。也不用禪偈、道經強作比附,所以範氏論《易》較明代以來諸家顯得平實。其優點在於盡掃《易》學研究中的荒誕瑣屑之弊,不足之處則在於作者有時務要標新立異,駁倒前人,故而碰到義有難通的地方時,常常曲爲解說,使其合於自己的見解,故附會穿鑿之處亦不少見。《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易經理解》    清郜煜撰。一卷。不解釋「十翼」,而六十四卦則每卦有解說一篇,闡釋大意。其大旨在于以重視義理來救前人過重象數的弊端,以平易救前人穿鑿附會的失誤,以切合實用救支離瑣屑的不良傾向。但嬌枉過正之處亦不少見,且平實有餘,精審不足。《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學易大象要參》    清林贊龍撰。四卷。以發明大象爲主,六十四卦則每卦有解說一篇。以上、下經分爲二卷;前有提綱挈領式的總論六篇,爲一卷,一名《發凡》,二名《象例》,三名《義理象數》,四名《卦爻中相錯陰陽相應》,五名《憂患九德》,六名《大象有通於四書》;另有附解二篇爲全書第四卷,即《作易憂患解》、《雜卦傳解》。論《易》大旨以大象上一句爲天地萬物之象,下句爲人事,而以天象爲人事。不言凶吉而言義理,不言神聖而言君子,以期證明《周易》人人可學並可掌握,所以林氏的解釋闡發大都明白暢達,切合實用,很符合作者「借《易》明理」的著述綱領。《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空山易解》    清牛運震撰。四卷。力圖將漢、晉、唐諸儒之說,融爲一家,但其論《易》,則又重義理而不重象數,對重象數的學說,大都予以排斥。頗有獨到發明。《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大易劄記》    清范爾梅撰。五卷。爾梅撰(讀書小記)三十一卷,(大易劄記)爲其中之一。卷一論朱熹《周易本義》九圖及八卦取象,上下經卦變等歌。大體推崇朱熹之說,然有時亦不盡以爲然。如於《卦變圖》下注云:「朱子此圖令人目迷,竊以爲彖言卦變,乃序卦反對,其理至易至簡,眼前便是,何事外求?明儒亦多不取此圖。」卷二至卷五,詮釋經文。不全載經文,不字解句釋,只標舉某卦某爻某節。總論其大義。大旨推闡心性理氣之學,多引史事以相佐證。其所比附之事,往往與經文無關。如說比卦初六爻「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云:「春秋蕭、魚之會,東漢蕭、王之推心置腹,羊叔子之不鳩人,郭汾陽之單騎責回紇,皆"盈缶它吉"之實效也。」說仄卦六四爻「翩翩不富,以其鄰」云:「宋高太后謂官家別用一番人,而楊畏果疏章呂等,真"翩翩"矣。」其所作論說,模仿《系辭》、《說卦》之文,失之矯揉造作。如《先天小圓圖論》云:「陽卦四,陰卦四,四位相得而各有合,三變而三合。」又如《先天大圓圖論》云:「陽卦三十二,陰卦三十二,三十二位相得,而各有合,六合而六變,此所以神變化而行鬼神也。」皆模仿《系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文,此乃無知妄作,一無可取之處。有濠上存古堂刊本、《讀書小記》本。

  《易卦考》    清范爾梅撰。一卷。爲爾梅所作《讀書小記》之一種。首論《河圖》、《洛書》,謂《河圖》、《洛書》四位之相合,與伏羲八卦四象之相合,其數歷歷不爽,故聖人因圖書而作易。次考先天卦變,謂京房之八卦分宮次序,乃後天之卦變,臨尾二卦遊魂歸魄之術爲補湊不安。於是改定八宮次序,縱橫皆按乾一兌二之次排列,首乾宮、次兌宮、次離宮、次震宮、次巽宮、次坎宮、次艮宮、末坤宮、本宮中亦首乾、次兌、次離、次震、次巽、次艮、次坤。有濠上存古堂刊本、《讀書小記》本。

  《禦纂周易述義》    清傅恒等人奉敕撰。十卷,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清高宗命大學士恒等人撰《周易述義》。因其書大多爲推闡《禦纂周易折中》之義蘊,故名《禦周易述義》。謂《易》因人事以立象,故不涉虛渺之說,不及象數之學,唯據先儒之說,闡明經義,以坊於實用之本。所解皆融會群言,擷取精要,不條列姓名,亦不言其得失。隨文詮釋,所解簡括宏深。其於觀象,多取互體,尤能發明古義。有各省翻刻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周易補注》    清宗室德沛撰。十一卷。講求義理,自抒心得,發揮經義,簡切無枝蔓。苦汝來稱其「主敬存誠,言動不苟」,方苞稱其「以養大體爲宗,而實踐之。蓋篤實之儒,非空談性命者比。」所說有明亦不合經義,如注乾卦九四爻「或躍在淵」云:「儼然物矣,何亦不龍去之,以避嫌也。」「或躍」,即謂龍躍,何嫌之可避?又如注屯卦初九爻「磐桓」云:「磐,大石;桓,大柱。」「磐桓」,爲不進貌,非謂石與柱。有清乾隆六年精刊本。

  《易圖解》    清宗室德沛撰。一卷。自序云:「以宋儒諸子之賢,猶多未詳之語,益知斯生之難明也。乃綴拾《補遺》,別爲一書,以待識者就正。其羲、文諸圖,先儒略載,故倍加摩究。積三十年之久,僅有一得之愚,然是非當否,不敢稱焉。」《補遺》指《周易補注》。德沛先撰《周易補注》,三十年之後複作《易圖解》。因《易圖解》先刊,《周易補注》後刻。致使晏斯盛所作《周易補注序》誤以爲「德沛先有方圓之《圖解》,而《補注》複出。」德沛對易圖研究細密,多發先儒之所未發。其研究先後天、河洛諸圖,用力甚深。有清乾隆六年精刊本。

  《易象大意存解》    清任陳晉撰。一卷。不載經文,唯折衷諸家之說,以闡明易象之大意,卷首有《凡例》七則,主要申明尚象之旨。中間部分首論太極、五行,兼言河圖、洛書及先天諸圖,所論簡明扼要,只標舉其理所可通。凡例云:「後之言象數者流入藝術之科,其術至精,而其理亦更奧澀。然偏於一隅,似反涉形下之器。」故凡一切支離推衍、布算經而繪弈譜者,盡皆剪除。次論彖、爻、象,以《雜卦傳》爲據,不爲互體之說。次論六十四卦,每卦唯總括其大旨,皆切於人事。卷末爲《系辭》、《序卦》、《說卦》、《雜卦》。其文簡略,因著書之意在於六十四卦,故其他內容一概從簡。有程晉芳家藏本,江南圖書館有抄本。

  《讀易別錄》    清全祖望撰。三卷。祖望云:「舊史藝文誌《周易》類.自傳義章句而外,或歸之蓍龜家、五行家、天文家、兵家、道家、釋家、神仙家,以見其名雖系于《易》而實非《易》,是舊史衛經之深意。而朱彜尊《經義考》概取而列之于《易》,所以亂經者莫甚於此。」於是作《讀易別錄》以訂正之。其書卷一列《周易乾鑿度》等圖緯三十四種,列通說陰陽災異及占驗體例之書四十四種,列漢唐諸人卜筮林占之書一百零九種,列漢唐清人以三式占驗之書四十五種,列律曆家、天文家、兵家、堪輿家、祿命家、醫家、相家、占夢家、射覆家、丹竈家數十種;卷二列道、釋二家之書十種;卷三列龜書四十七種、蓍書二十七種。收入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四明叢書》、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

  《周易講義》    清王元啓撰。一卷。爲筆記、雜記之類,而非首尾條貫之作。大旨專明義理,不涉象數,以人事得失、古今成敗爲玩辭、玩占之證。其所援引,自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之外,有王安石、司馬光、蘇氏父子等二十餘家。皆擇善而從,不專主一家之說。有惺齋雜著本。

  《卦氣解》    清莊存與撰。一卷。漢易有易卦配二十四氣之說,此書即對漢之卦氣說進行解說。其釋「二分」云:「解正春分」,「賁正秋分」;釋「啓閉」云:「日南至四十有五日而啓,故反中孚而小過,日北至四十五日而閉,故反鹹而爲恒」;釋「鬥建」云:「巳中小畜」,「亥中噬嗑」"釋「時令」云:「夏丙明爲大有,秋清明爲同人」;釋「星象」云:「戾心伏爲噬嗑,恒星見爲賁」;釋「物候」云:「淵泉動,屯也。水泮,蒙也。雲升,需也。龍出泉,解也」;釋「北斗」云:「乾爲魁,巽爲杓」;釋「月相」云:「井弦而需望」,「魄,兌也」,「魂,震也」。所解雖多牽強附會,然皆簡明易曉。書末附《新唐書.曆律誌》所載六十四卦與二十四氣、七十二候配合表,以示其說皆有根據。收入《浮溪精舍叢書》、《木犀軒叢書》、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

  《彖傳論.彖象論.八卦觀象解》    清莊存與撰。《彖傳論》一卷;《彖象論》一卷,附《彖象傳》、《系辭傳論》二卷;《八卦觀象解》一卷,附《卦氣解》一卷。《彖傳論》、《彖象論》,統論《彖傳》、《彖象》、《系辭傳》之大義。《八卦觀象解》考二儀之運行,以發明垂象吉凶之大義。其書貫串群經,不囿於一家之說。其說義蘊宏深,如說訟卦九五爻之占云:「爲天下君,奉天之法,必受天下之公言,而爲之王。能內自訟者,匹夫也。使夫下訟其過者,天子也。進言者無所忌諱,若訟然,而莫之憚,則天下之情不達者鮮矣。」有《味經齋遺書》本。

  《周易象考》    清菇敦和撰。一卷。略依漢儒互體、旁通之變飛伏之法,比輯彖爻詞例,證明《說卦》及荀爽、虞翻各家取象所由。其以爲違誤者,則進行駁正;以爲奪漏者,則進行補苴,共計二百十八事。其書出象先後,不依八純卦,亦不據上下經,似以事類爲次,敷陳義據。卷末附《周易詳考》。有《茹氏易學七種》本、《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大衍守傳》    清菇敦和撰。一卷。刪取《系辭傳》「天數五、地數五」一節、「參伍以變大衍之數」一節、「大衍之數」一節、「乾三策」一節,及《說卦傳》「昔聖人之作易」一節。自爲圖說,以明河圖之數及大衍揲蓍善之法。有《菇氏易學七種》本、《菇氏經學十二種》本。

  《大衍一說》    清菇敦和撰。一卷。自序云:「井窺之見,偶而存之,不過自爲其說,故名《一說》。」取《說卦傳》「昔聖人作易」及《系辭傳》「天數五、地數五」、「參伍以變大衍之數」數節,詳細進行詮釋。體例與《大衍守傳》相同,其說義亦互爲詳略。大旨以大衍爲揲蓍求卦之法。有《茹氏易學七種》本、《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重訂周易二閭記》    清茹敦和撰,李慈銘重訂。三卷。「二閭」,一爲茶閭,一爲薑閭,二閭皆在會稽城外。李慈銘校定其書時,固茶閭、薑閭之名不雅,改爲左閭、右閭。其書爲二人問答之語,內容爲玩辭考象。多主卦變、互體之說。有《紹興先正遺書》本。

  《周易小義》    清茹敦和撰,李慈銘校訂。二卷。取異卦同辭者,比物連類,以相證引。于單名只義,考核尤精。有《紹興先正遺書》本、《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易考》    清李榮陛撰。二卷。榮陛撰《易考》,書未成卒,其子光成、光辰爲之編定,凡已脫稿者,則定名爲《易考》;未脫稿者,則定名爲《易續考》。其書爲筆記體裁。卷一大多爲圖說,有《定位圖說》、《序卦平較圖》、《序卦相錯圖》、《序卦相合圖》、《序卦右旋圖》、《雜卦歸乾圖》、《序卦分段說》、《雜卦分段說》。還有三則考證;《爻辭通屬文王考》、《系辭傳錯簡考》、《易傳子曰考》。其所徵引皆有根據,論斷亦頗平允。卷二彙考古易及後人易本,以明歷代易本之沿革。有亙古齋刊本。收入《李厚罔集》。

  《易續考》    清李榮陛撰。二卷。所考者共有八事:一爲「重卦」,明重卦者必爲伏羲;二爲「生蓍」,明太極、兩儀以下俱以揲蓍言;三爲「立卦」,明六畫出於三極之自然,不能增減;四爲「說卦」,明說卦爲羲皇遺書,非占家後出者;五爲「羲圖總考」,明先後天方位皆出於伏羲;六爲「河洛考」明「十」爲河圖,「九」爲洛書;七爲「定位圖考」,明天地定位爲先天;八爲「出震圖考」,明帝出乎震之爲後天。前四事爲上卷,後四事爲下卷,下卷末附「河圖左旋右旋」等九幅圖,以明聖人則圖立卦之義。因其書本系未定之稿,故往往臚列舊說,論而未斷。然其徵引有據,提撮得要。不爲門戶之見。有亙古齋刊本,《李厚罔集》亦收入。

  《周易篇第》    清李榮陛撰。四卷。專門論述《周易》篇第。其《舉要》謂:「古易經、傳別卷。註疏家逐卦分爲八節,各以彖、象傳附之。于文義多梗。不便習讀。求其折中之法,莫如取法費氏。漢費直本逐卦先經後傳,不乘兩聖綴文之旨,其法具在《正義.乾卦》,今從之。」認爲《費氏易》本,即今之《正義.乾卦》經式,其說本之北宋晁說之。然晁氏於考訂本疏,東漢班固明言費直「無章句」,費氏有易本而無解說。榮陛不知晁氏之陋,而反從之。且以阮孝緒《七錄》爲據,然《七錄》只記「《費氏章句》四卷殘缺」,未言其經式如乾卦。此皆不詳考之過。有亙古齋刊本。

  《易深》    清許伯政撰。八卷。以爲圖書皆出太昊之世,卦數則生於河圖,蓍數則生於洛書。又兼取漢人卦氣、納甲及京房《易傳》火珠林之法。不墨守前人舊說,敢於立論,但得失互見,有的富有創見,有些則頗爲牽強。《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周易懸象》    清黃元禦撰。八卷。訓釋《周易》,尚能依循古義,大旨以觀象爲主,其觀象又以說卦爲主,而參以荀九家的說法,亦兼用互體。主旨是緣象以明理,而不糾纏於飛伏、納甲之術,也不推衍河圖、洛書先天之說,大抵簡明有據。但作者好憑己意改竄《周易》正文。如將《彖象傳》並於卦爻辭中,又將《文言》合成一篇;又改乾卦的次序,使之與坤卦以下相同;又割裂《系辭》十九卦之說,移入《文言》;又《系辭》部分次序多爲改動,文字多爲刪節,且割裂《說卦》加以補充;而《說卦》部分改動更多。四庫館臣說黃氏這樣做簡直是將孔子所作的「十翼」視爲稿本,加以筆削增刪,另造一經,這自然不足爲訓。《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周易辨畫》    清連鬥山撰。四十卷。大旨謂一卦之義在於爻,爻畫有剛有柔,因剛柔之畫而立之象,即因剛柔之畫系以辭,其道先在於辨畫,故名其書爲《周易辨畫》。末有輯圖一卷,即朱熹舊圖,而稍作增減。其說專主卦畫立義。如屯卦《大象》云:「四偶以次條列如絲,中貫一奇如梭。上互艮,手。下動震,足。如織紝然,故有經綸之象。」頗爲穿鑿。然其逐卦詳列互體,剖析精微,亦多有合於精理者。有清乾隆四十年刊本。

  《周易考占》    清金榜撰。一卷。經書中不著周官占人之法,而《左傳》、《國語》所載者,唯有六爻不變、六爻盡變、一爻變、五爻變等四種占法。六爻不變,以彖占;一爻變,以爻占;五爻變,以不變爻占;六爻盡變,乾佔用九,坤佔用六,餘則占之卦象。兩爻、三爻、四爻無占。後世凡遇數爻變者皆有占。古今之占法,皆失其傳,金榜有感於此,乃作《周易考古》。其說大多有根據,發前人所未發,然亦間有虛造之語。收入《積學齋叢書》。

  《周易章句證異》    清翟均廉撰。十一卷。專門取《周易》古今諸本篇章及句讀同異之處,互相考證。逐卦逐爻,悉爲臚列,間或附以己意,以「廉案」二字區別之。其校勘頗爲精密。所言皆有依據。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經部易類》。

  《易經簡明集解》    清李源撰。不分卷。自序云:「說《易》諸家,紛如自訟,即程傳(程頤《伊川易傳》)、朱義(朱熹《周易本義》),與古註疏己互有異同。朱子《語類》等集,近人多未見,而專用《本義》未定之書,詞意未盡圓暢。初學惶惑,往往視爲苦難。於是廣集群書,梳節字句,條貫宗旨,理歸平易,義取簡明,使讀者展卷了然,無蒙昧歧誤之患。」以《禦纂周易折中》、《禦纂周易述義》爲準則,集程、朱者十之七、八,並兼采諸家以補程、朱之缺,偶引史事以顯其義。其詮釋卦詞,堪稱簡明;以徵引史事,義多確當。有清乾隆年間刊本。

  《孫氏周易集解》    清孫星衍撰。十卷。自序云:「蒙念學者病王弼之玄虛,慨古學之廢絕,因以李氏《集解》合于王注,又採集書傳所載馬融、鄭康成(鄭玄)諸人之注,及《易口訣義》中古注,附於其後。凡《說文》、《釋文》所引起文異文、異音,附見本文。命曰《周易集解》。庶幾商瞿所傳,漢人師說,不墜於地。俾學者觀其所聚,循覽易明。」伍崇曜因王弼《周易注》、李鼎祚《周易集解》之單行本,爲人所常見,於是甄錄星衍所輯者,命名爲《孫名周易集解》,別爲刊行。其書先列經傳正文,每條之下分別列出解、注、集解。「解」指鼎祚《周易集解》,「注」指王弼《周易注》,「集解」指星衍所輯。伍崇曜爲此書作序,謂「星衍搜羅之富,抉擇之精,當與所撰《尚書古今文義疏》並傳。」收入孫星衍《岱南閣叢書》、伍崇曜《粵雅堂叢書》、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

  《易經劄記》    清朱亦棟撰。三卷。爲作者所撰《十三經劄記》第一種。破除漢、宋門戶之見,平心靜氣以權衡諸家之得失,往往能發明經義。如釋「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訓「毒」爲「育」;釋「舍逆取順」云:「舍其迎我來者,取其背我而去者」;釋「喪羊于易」、以「易」爲「場」,譏朱熹作「容易」解之非;釋「莧陸決決」。辨虞翻以「莧」爲「莞」,以「陸」爲「睦」之爲曲說:釋「一握爲笑」,謂即「握手言歡,破涕爲笑」之意。其辨正唐郭京《周易舉正》、南宋朱熹《周易本義》及元俞琰《周易集說》者尤多,皆能擊中三家之要害。有《十三經劄記》本。

  《周易引端》    清邵寶華撰。四卷。其凡例,統論山河大地有八卦之象,頗近理。又論地球之形狀以及日月蝕之故,均能與歐西學說暗合。詮釋經傳文,極其簡略。著重闡述義理,小涉象數。間引史事以相參證,然所引之事大多浮泛不切,無可取之處。如釋乾《文言》「時乘六龍」云:「舜有臣五人,以行舜道;乾有六龍,以禦天。」釋屯卦九五爻屯其膏」云:「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吾於前明崇禎見之。」釋明夷六二爻「夷于左股」云:「文王之長子爲紂所殺,故曰夷于左股。」釋節卦九二爻「不出門庭,凶」云:「巢父許由牽牛洗耳是也。」又書中有些言語俚俗不雅,且於經不合。如釋坤卦上六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云:「母雞盛極鬥公雞也,公雞宜爲母雞伏乎?徒見其血玄黃耳。」釋小畜雲如一個小母豬,畜十八、九個大豬孩,乳不足食,繼而無乳。」有清光緒辛卯同文堂刊本。

  《周易述補》    清江藩撰。四卷。江藩爲惠棟之弟子,其師著《周易述》,書未成而卒。故《周易述》缺自鼎卦至未濟十五卦,以及《序卦傳》、《雜卦傳》。江藩依照惠棟原書之體例,作此書以補之。惠棟說《易》,以東漢荀爽、三國虞翻爲主。江藩所補,能謹守其師之家法。有清嘉慶二十五年刊本,收入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

  《周易通義》    清蘇秉國撰。二十二卷。不信漢學之爻辰、卦氣,亦不信宋學之河洛、先天。山陽汪文端公爲其書作序,稱其「辭簡而義昭,語質而理洽,」有清嘉慶丙子刊本、嘉慶戊寅南清河蘇氏重校本。

  《李氏易解剩義》    清李富孫撰。三卷。自序謂李鼎祚《集解》「於三十五家之說,尚多未采,其遺文剩義間見於陸氏《釋文》、《易》、《書》、《詩》、《三禮》、《春秋》、《爾雅》義疏,及《史記集解》,《後漢書》注,《隋書》、《唐書》、李善《文選》注,《初學記》,《北堂書鈔》,《太平禦覽》,唐宋人《易》說算書,猶可搜輯。」乃於披讀之餘,綴而錄之,附于李鼎祚《集解》之後。名其書爲《李氏集解剩義》。剩者,剩餘也。其博采古人遺文剩義,實可補鼎祚之未及。盧文超爲之作《序》,稱其書「搜羅薈萃,成得三卷,蓋幾於一字不遺矣」;「命意高而用力勤,又加之以謹嚴,述之之功,遠倍於作。」有清乾隆六十年種學齋刊本、顧修《讀畫齋叢書》本、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本。

  《易經異文釋》    清李富孫撰。六卷。《易經》一書之異文,比其他經書多。各位講經之師,讀音不相同。文字因讀音不同而異。意義又因文字不同而異。文字有古今,有通假,有時還因傳寫而致訛,紛紜雜揉,難以理清。李氏博引旁徵,撰成此書,以釋《易經》之異文。其書兼采惠棟、錢大昕、段玉裁諸家之說,作爲佐證。有顧修《讀畫齋叢書》本。

  《周易校勘記》    清阮元撰。十一卷。阮元撰《十三經校勘記》。其爲二百四十二卷。《周易校勘記》爲其中第一部。其書據宋十行註疏本,又參以唐石經,宋相臺本,山井鼎《七經考文》所引之宋本、足利本,錢遵五所校之宋單疏本,明錢保孫所校之影宋註疏本,閩本,汲古閣本而校訂之,自序云:「屬無和生員李銳筆之於書」,則《周易校勘記》爲阮元所校、李銳所述。其書卷一標目爲《周易兼義》,於上經乾傳第一校語中云:「兼義字乃合刻註疏者,所加取兼併《正義》之意。」1980年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註疏》本,附阮元《校勘記》。

近現代

  《醫易通說》    近代唐宗海撰。二卷。上卷概述醫易關係;下卷對醫易關係作了詳細的闡述。全書于醫學中探求易理,于易理的運用中闡發醫學原理,認爲「易」是醫學之源,醫爲易學之緒,主張醫易相通,從而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對於進一步研究中醫藥理論,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該書最早(1910年)刊行于成都文倫書局的唐氏《中西彙通醫書六種》中;1915年又有上海千頃堂石印。

  《周易要義》    近代宋書升撰。十卷。其著前後共五次易稿,費時近三十年才成。以傳統陰陽相生觀點及推演方法,分別經、傳進行闡釋,強調「占易用變」、「易占貴變」之樸素辯證觀點,對卦爻變例敍述尤詳。其書以鍾呂與幹支解《易》;並于解《易》中開始留意引用近代科學知識與天文學知識。然書中亦含有封建綱常倫理觀念,未能突破傳統易學之禁錮。原爲手稿,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經張雪庵校點,劉方複校,于1988年齊魯書社出版。

  《易獨斷》    近代魏元曠撰。一卷。爲「潛園二十四種」之一。主要論點有十:(1)《易經》乃周朝之書。《連山》、《歸藏》不名《易》;(2)文王非爲蔔筮而作《易》;(3)重卦必系文王;(4)八卦即古之文字;(5)陰陽老少、乾一兌二之說不足信;(6)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大衍之法,非畫卦之序;(7)「十翼」或不皆成於孔子,門弟子本孔子之言成之;(8)邵雍所傳後天圖,非文王所作,而爲黃帝、神農所作;(9)邵雍所傳伏羲四圖,自《先天方點陣圖》外,其他三圖皆僞;(10)《周易》之諸圖不必毀。其中「重卦必系文王」乃本于太史公司馬遷;「八卦即古之文字」與楊萬里略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爲「大衍之法」,乃崔憬之論。以上諸斷,皆有根據。然論「"十翼"成於孔子之門弟子」、「乾一兌二之圖不足信」及「文王非爲蔔筮而演《易》三條,先儒亦多有此說,獨謂「《連山》、《歸藏》不名《易》」,其言與《周禮》「太蔔掌《三易》」之說相背。其斷定《後天圖》爲黃帝或神農所作,則爲臆測。有萬載辛氏刊「潛園二十四種」木。

  《補周易口訣義闕卦》    近代桑宣撰。不分卷。爲《鐵研齋叢書》五種之一。唐史徵曾著《周易口訣義》六卷,其書缺豫、隨、無妄、大壯、晉、睽、蹇、中孚八卦。桑宣仿照原書體例,補其缺卦,每卦各爲一篇,共八篇,四千餘言。有民國八年重印《鐵研齋叢書》本。

  《周易講義》    近代易順豫撰。一卷。僅釋乾、坤二卦及《系辭》,爲未完之書。旨在以《禮》說《易》,如釋乾卦云:「周公爻辭,六爻六位,一皆以《禮》言之,初爲士位,九有陽德,士有陽德,故以「潛龍」爲喻。二爲大夫之位,陽德益進,有所表見於世,故曰"見龍在田"。三爲三公之位,古者天子無責任,國之責任在三公,故"終日乾乾,夕惕若寅"。四爲諸侯之位,古諸侯之禮,入爲三公,進爲方伯,故爲"或躍"之象。五爲天子之位,九爲聖人之德,以聖人而居天子之位,故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爲致仕之位,古者七十致仕,所以退避賢路。」又如釋《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雲「此蓋言天子宴同姓諸侯之宴禮。」授《禮》說《易》,本于東漢鄭玄。然其訓釋《易》辭,有時不完全恰當。如云:「太極即─天圓,兩儀即兩既濟之象,四象即《說卦傳》中"天地定位,雷雨相薄不相悖,水火相逮不相射,山澤通氣"之謂。」後世對此有異議。有《琴思樓雜著》本。

  《易象數理分解》    近代謝維嶽撰。八卷。以伏羲六十四卦重卦圖爲宗,用「象、數、理」爲分解。認爲:「《易》言象者十之五、六,言數者十之一、二,直言其理者十之七、八。不知象、數、理者,不可與明《易》;混同而說之者,亦不可與明《易》。」故其書將推闡象、數之原由者,表解於右;將說明義理者,指陳史事纂解于左。每卦均附有喻遜之所作「總論」,有時採摘其他先儒之議論,有時加案語,斷以已意。其著書之意,欲兼賅象數與義理,然其書物件、數、理之分解,極爲淺陋。其所謂「象數」,皆爻位、陰陽、九六、奇偶、剛柔、中正、承乘、比應諸通例;所謂「義理」,亦皆宋明以來浮泛不切之議論,書中注釋,有時爲大字,有時爲小字,有時加旁注、夾註,有時加眉批,顯得淩亂無序。所加圈點,亦無法度。有清宣統三年中道齋刊本。

  《易楔》    近代杭辛齋撰。六卷。書前有秦錫圭所作《題辭》云:「戊午七夕,爲辛齋先生五十初度,時國會自由集會于廣州,同寓長堤增沙之迥龍社……越年,同人結社曰研幾,請先生講演,纂輯講義,成書若干卷,曰《易楔》。」其書共有六卷,十八篇。卷一爲《圖書》;卷二爲《卦位》、《卦材》、《卦名》;卷三爲《卦別》、《卦象》;卷四爲《卦數》、《卦氣》、《卦用》;卷五爲《明爻》、《爻位》、《爻象》、《爻數》、《爻變》、《爻辰》、《爻徵》、《運氣》;卷六爲《正辭》。多發前人所未發,收入《學易筆談》集中,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據研幾學社影印出版。

  《沈氏改正揲蓍法》    清沈善登述,杭辛齋輯。一卷。辛齋序謂「《周易》揲蓍之法,因傳文"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兩語,解釋不一,異論紛然,各執一理,千餘年來,迄未有貫澈數理,詳釋經旨,以明厥指歸者,至"大衍"一章,卒未能見諸實用。」「沈善登《需時眇言》一書……凡十卷:原易、原象、原數、原筮、其綱也。然其心得,獨在於數,以勾股推大衍,合求一術,悟八卦方數根數,以合大衍分兩挂一,揲四歸奇,五歲再閏,再扐後挂四者。」辛齋節錄《需時眇言》中原筮之說及揲蓍圖譜,輯訂爲一卷,題爲《沈氏改正揲蓍法》。其書錄註疏本於前,逐節略說大意。又取《系辭》第八章釋大衍疏義之前兩節,句梳字櫛。又別爲《揲蓍圖說》殿於後。收入《學易筆談》集中,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據研幾學社影印出版。

  《周易象理證》    近代張承緒撰。一冊。自序云:「舍象無可言《易》,《易》在釋明象意,以見真理,息息與四聖心易相通,然此非虞注(虞翻《易注》)莫屬。」其著重象,博綜諸家箋注,宗述虞義,采其釋象精當而最易曉者,通以己意。書前除張之江、王瑚等六人所作《序》六篇及自序一篇外,還有《窮易概要》、《辭變通例》、《易圖附說》各一篇,以資導引。正文部分詮釋上下經文及《系辭》、《說卦》、《卦序》、《雜卦》。書末有《自跋》及《景友太昭跋》、《孫友思昉跋》各一篇。其書之體例,變卦爻辭,先求出象別,依序順列,使知辭有所本;次解辭理,以明象意,別取捨;次證以經史及近事,以發明其義例。大旨歸於善補過,於吉凶順逆之辨,反復引申。用以挽末俗而正人心,其使全國上下皆以學《易》寡過爲歸宿。黃郛於《序》中贊曰:「偉矣哉毅力精心,卓絕百世。非但虞《易》殘缺,從此可成完璧,即其他各氏漢《易》,九家八緯,均將附此以見餼羊。而羲文周孔一線相處之遺緒,亦庶兒藉以幸存於不墜。」有1931年新都大陸印書館影印本、1989年天津市古籍書店重印本。

  《易學探源》    黃元炳撰。七冊。爲《易學入門》、《河圖像說》、《周易經傳解》、《卦氣集解》四書合編。自序中云:「漢、宋門戶之見一去,便覺心地開朗,如撥雲霧而見青天」故其書不囿於門戶之說,兼主漢、宋之學。旁搜博證,首在究明易學之本源,次在熔「象」、「數」、「理」三者於一爐,即「體」即「用」,于《易》義多所闡發。七十年代,臺灣集文書局黃進長將此四書合璧影印,共有六十餘萬字,百餘幅插圖。民國丁巳(1977年),黎凱旋作《序》。

  《易學入門》    黃元炳撰。原書爲一冊,後彙入《易學探原》,不分章次,有圖片、表解五十餘幅,大旨欲以圖、書、卦畫。盡天地萬物之象數;以文字解說究明其「體」、「用」。有黃氏觀蝶藏樓本,收入《易學探原》、《易學入門卦氣集解合編》(1986年臺灣集文書局出版)。

  《河圖像說》    黃元炳撰。原書爲二冊。後彙入《易學探原》。書首爲《稽古》、《數象》二篇,正文部分則對書首二篇引而申之,提出「一百二十觀」,如「天地生成觀」、「兩儀渾分觀」、「三五倚數觀」、「分合觀」、「動靜觀」、「勾股觀」、「三角觀」、「二十八宿觀」、「宿談從位觀」、「中國觀」、「人生觀」等。大抵哲學與科學並舉,內外一元,發前人之所未發,多所創見。黎凱旋作《易數淺說》,多處徵引《河圖像說》之文。有黃氏觀蝶藏樓本,收入《易學探原》。

  《周易經傳解》    黃元炳撰。原書分爲三冊。後彙入《易學探原》。採集漢以來諸家之注解,取精用宏,多申以己意,以解說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人」之《易》。


(資料來自碩人之屋)
[ 此贴被起泓在2006-09-26 18:40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09-26 11:21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曉問·霹靂劍龍主題論壇·古生物王道 » 开卷有益—看·听·读

Time now is:05-07 13:22,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