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炎帝陵 --]

曉問·霹靂劍龍主題論壇·古生物王道 -> 开卷有益—看·听·读 -> 炎帝陵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殷野 2006-04-02 14:38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相传为少典娶有娇氏而生,为中国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古帝(约5000年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为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同时也是一位治国有道、安民有方的杰出帝王,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北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史称其教民耕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据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为当时的三个部落,炎、黄两族联合打败了九黎族,以后两族合并,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以黄帝为主的国家。
  炎帝教百姓用农具耕耘田地,发展了农业,故称为神农。他用火治理百害,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于是人们就敬称他炎帝。炎帝不仅是农业之神,还是医药之神,为了给人们治好病,经他亲自“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发现了400来种对治病具有很高效力的植物的花果根皮,那些筛选出来的品种在经后人整理且流传至今的《神农本草经》中都有记载。炎帝是和黄帝在阪泉交战之后,才迁移到南方,成为南方的上帝。他和他的玄孙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他得知湖北神农架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珍贵的药材,便亲自登山砍倒了参天大树,搭架而上,采得药草,救活了一方百姓,“神农架 ”就是由此而得名的。相传炎帝是在为民采药时,误食了有剧毒的断肠草“钧吻”而过世的,时年168岁,在位120年。

  炎帝陵又名天使馆、天子坟,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原酃县)城西15公里的塘田乡鹿原坡,占地一平方公里。

  炎帝宗庙始建于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以后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炎帝的奉祀和陵墓的修葺,是规模宏大的仿皇宫建筑。陵前原建有规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馆 ”等;陵侧有明清御碑数方,“洗药池”传为炎帝采洗草药之处,四周古木掩翳,岸畔有石若龙首、龙爪,称“龙脑石”。炎帝陵建成后,历代帝王的庆贺大典都要派遣官吏,来陵前告祭,规模和祀祝融与舜帝相等。朝廷每年在清明、冬至两节气命官员前往扫陵祭祀。陵殿后屡遭兵火破坏,清朝重新修建。炎帝陵于1954年因香客失火被毁,仅存残墙遗址,1985年至1987年修复。(摘自《中国集邮报》1998年10月7日)


中华民族,肇始炎黄。炎帝,号神农氏,于上古时代,始作耒耜,教民耕稼;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便民易物;削桐制琴,练丝结弦。世人尊之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华夏之祖”。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为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宝鸡即炎帝故里。自古以来,宝鸡士庶,缅怀炎帝,祭祀不辍。《史记·封禅书》记述公元前424年秦灵公曾在宝鸡境内吴山之阳“作下峙,祭炎帝”。唐代宝鸡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有规模宏大的炎帝殿、神农祠,“十里长山,庙宇相连”,后虽因天灾战乱所毁,但至今九龙泉碑、烧香台玄关及天台莲花顶神农骨寝殿等依然可见。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炎的人数不断增加。宝鸡市政府遂于1991年在市区经二路西段炎帝园(原河滨公园)内建成炎帝祠建筑群。
  新建炎帝祠院,背依陵塬,面瞰渭流,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主殿高17米,内供5米高炎帝座像(象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先祖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英雄气魄尽显。像前祭灯长明,花果常供,烟绕香柱,炎黄子孙崇敬之情溢然。殿四周大笔彩绘炎帝作耒耜,耕稼穑,尝百草等恢弘功迹,回廊有“炎帝与姜炎文化”大型展览。炎帝祠皆秦汉风格,青砖棕瓦,仿木结构,主建有大殿、配殿、钟亭、鼓亭、回廊、院门,附建有石桥、石栏、石灯、龙潭、华裱等,均精做细雕而成,桥下水常青,阶上盘龙舞,俨然王宫气魄。祠院在公园绿树掩映、山环水绕之下,更显得雄伟古朴、庄严肃穆。
  炎帝陵、祠指南
  炎帝陵:在宝鸡火车站乘2路、6路公共汽车在宝桥站下车可达炎帝陵山脚下。可穿越宝桥家属区沿小路上山。也可乘出租车前往,10元。炎帝陵票价10元,包括陵前区、墓冢区、祭祀区三部分。每年清明节及七月初七有大规模祭祖活动。山下的宝桥一带有烧烤等小吃。
炎帝祠:位于经二路西端。在火车站乘4路、9路公共汽车可到炎帝园。炎帝祠外围的开放式公园称为炎帝园,是宝鸡市一大特色。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山 西 的炎 帝 陵
  炎帝陵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炎帝的陵墓,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时早已有之。该庙座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在东厢房的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161)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后面有一个甬道(现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琉璃脊饰,为元代所建,明代时曾进行过较大的维修。屋顶正中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面刻有“大明嘉靖六年”的题记。殿内神台高约一米,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为宋金遗物。殿内神台上原有暖阁,塑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像,现塑像不存。东西两边的山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的内容可能是神农种五谷、制农具、尝百草等,现不存。据明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宫记 》碑载 :“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故关炎帝行宫内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盘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七百余步矣。”高平县志记载:“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现石桌尚在。”明郑藩朱载育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写道:“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庙院内有一柏树根,周长 6米,据此推断,五谷庙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 、五谷庙的祭祖节,周围的村子,如故关、北营、换马、庄里、口则等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会期将近一个月。有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历朝历代,岁时致祭。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亦尝遗祭,禁樵采。过去,每年县府亦派员到庄里炎帝陵祭把,并且还要为万年灯添油。

  羊头山是炎帝神农氏尝五谷之地,现羊头山上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神农庙等遗址遗迹尚存。有关炎帝神农氏的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除庄里炎帝陵是专门祭礼炎帝外,本地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如故关的炎帝行宫,下台的炎帝中庙,市城东关的炎帝下庙,邢村的炎帝庙,永录的炎帝庙等,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三十余处。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第一大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史称农皇。庄里村炎帝陵是我们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谒陵扫墓的神圣之地,是中华第一陵。

摘自《三晋名胜》,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本文作者:常四龙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载当不晚于五代前。宋太祖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庙,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太和山前之炎帝陵高6米,底径27米。陵前立有道光年间镌有"炎帝神农氏之墓"碑文的墓碑。1986年炎帝陵修复工程竣工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镌于一块汉白玉碑上,立于墓前的碑亭中央。整个陵区处于群山环围之中,洣水在山下缓缓流淌,林荫浓郁,氛围静谧,景色幽中透雅。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炎帝晚年,来南巡视,了解民情,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断肠草中毒身亡,“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据古籍记载,西汉时已有陵,唐代已有奉祀,至宋代,太祖赵匡胤奉炎帝为感生帝,于是“立届陵前,肖像而祀”,并设守陵记,禁樵牧。随着历史兴衰,炎帝陵也历尽沧桑,毁建多次,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留下了众多的景点和名胜古迹。

   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炎陵庙位于炎帝陵之前,据史载建于宋朝,亦在1986年经大规模修复。炎陵庙座北朝南,分为三进,整个院落以红墙围之。主要建筑有午门、行礼亭、大殿和碑房等。

   有炎帝英灵庇荫,这片土地流光溢彩,生机勃勃。东连井冈山,西接衡岳,距国家森林公园桃源洞不过50公里,境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水、石、林俱美,雅、趣、奇、险兼备。更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电资源,多种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千百年来,陵前的祭祀活动历久不衰,俎豆馨香,终年不绝。官吏商贾,文人墨客,多有篡志书史,诗文题咏,而民间群众,则以村俗民风,故事传闻,留下许多炎帝和炎帝陵的珍贵史料和千古情思。1993年9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命笔,题写了“炎帝陵”陵款,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炎帝陵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更是集中表达了领袖和政府顺乎民意,数典念祖的崇敬心情。

  至午门,可见这是一座门墙牌坊式大门,正门有三,正门两边红墙各开边门,均为上下方结构。进入午门后至二进行礼亭,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撑梁枋,亭上悬匾横题"民族始祖光照人间",下有联曰"德照千秋光盛业;功垂万世展宏猷"。亭中摆香炉,供人行礼。第三进是炎陵庙的主体建筑大殿,24根石柱支撑殿顶。殿内悬匾题"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联曰"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殿内神龛内供奉炎帝神农氏像,炎帝像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灵芝,像前有一装有五谷和药材的竹篓。神龛上悬"齐天鼻祖"横额,两边有联为"名垂宇宙;恩泽神州"。整个殿内雄伟壮观,氛围肃穆。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从古至今对炎帝陵的祭祀都极为庄重、盛大。据史载,在唐朝时开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庙后定例为三年一大祭,清朝进行的祭典更加频繁,仅大祭就多达41次。

  至炎帝陵景区观光,祭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思先祖遍尝百草引苍生之福祉,念先祖耒耜兴农饱百姓之恩泽,心中当有无尽感慨,亦会引发一份淳朴浓郁的民族情愫。


又称天子坟。在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炎帝即神农氏,为我国传说中的古帝,史称其教民耕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晋皇甫温著《帝王世纪》载,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县前身为南宋时由茶陵分置)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吴道南所撰碑记云,宋太祖登极,遍访古陵不得,忽梦一神指点,才于茶乡觅见帝陵。位于炎陵县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公元960年,宋太祖登基,遍访天下古陵,在“白鹿原觅见炎帝陵”,于乾德五年(967)建庙奉祀。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廊为碑房,竖历代告祭文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正殿,重檐歇山顶: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寝。环绕炎帝陵殿,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配建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群。附近还有鹿原洞、霞桥、天池、龙脑石等名胜。
  陵前原建有规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馆”等。陵侧有明清御祭碑数方,“洗药池”传为炎帝采洗草药之处。四周古木掩霸、水环流,岸畔有石若龙首、龙爪,称“龙脑石”。近年修复炎祠、崇圣坊,整理炎陵道路,新建时祭公馆、神农阁等,并经常举办大型祭祀活动。1992年炎陵被列为“友好观光年”中“寻根朝敬”之首项活动。炎黄圣迹南北遥相呼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黄帝陵

炎帝神农氏,比黄帝轩辕氏早300多年,炎黄二帝一直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炎帝常教民耕稼,始有五谷,遍尝百草,才使医药有方,最后在湖南误尝了“断肠草”而丧生,葬于“茶乡之尾”的鹿原—炎陵县鹿原镇炎陵山。 黄帝轩辕氏,兴起于黄土高原,屡经征战后定居中原,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黄帝活了110岁,在出巡河南荆山时,天降黄龙请他归天,臣民紧拽其衣不放,黄帝被黄龙强行带走,而衣冠被拽下,葬于桥山—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尧陵、舜陵、大禹陵

据记载,远古时尧帝建都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死后即葬于此,该城之南建有尧庙,城东建有尧陵;舜帝建都山西薄坂(今山西永济),巡察南方时死在湖南,葬于九嶷山,其舜源峰上建有舜庙,庙侧刻有“舜帝有虞氏之陵”;禹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史书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今浙江会稽山建有禹庙和禹陵。


*各代陵墓:秦始皇陵 茂陵 昭陵 乾陵 成吉思汉陵 明孝陵 明十三陵 清东陵 清西陵

秦: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临潼县内,这是中国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帝陵。

汉:西汉建都长安,11个皇帝全部葬于关中,其中9个在咸阳原上,一个在西安的霸陵,另一个在长安的长陵;东汉建都洛阳,开国皇帝刘秀葬于河南孟津,另外四帝葬于邙山,尚存遗址。

唐:9个皇帝的陵墓除昭宗李晔葬于河南,其余都在关中,其中源县有唐高祖的献陵、咸阳有唐太宗的昭陵、乾县有唐高宗的乾陵等等。

宋:北宋建都开封,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几个子孙的陵墓都在河南巩县;南宋建都临安,6个皇帝的陵墓都在绍兴。

元: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保存有成吉思汗的陵墓,其余的帝陵已不可考。

明:除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外,其余各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合称明十三陵。 清:清入关后共有9帝,5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4帝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镇白鹿原,自古百姓又称此地为皇山、炎陵山。这里山水秀丽,风光宜人,占地2.4平方公里的陵区山峦叠翠,米水环流,古木参天,禽鸟和鸣,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历代帝王视之为圣地。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生于湖北随州,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南下至黄河中游地带,再去江汉平原及湖南,因在湘东一带采药误尝“断肠草”中毒而故,葬于炎陵。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诏书,在陵前建庙奉祀。千百年来官朝民拜络绎不绝,朝廷“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每逢国家大事即钦派使臣炎陵告祭。州府县官每年春秋举行时祭,逢年过节民间百姓祭祀不断,宰牲焚香,行礼如仪,十分隆重。

自宋以来,炎帝陵殿先后经过19次较大规模的修茸、扩建,今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殿宇是1988年整修一新的。始宋建殿以后,历朝历代陆续在皇山上建有楼台亭阁,如奉圣寺、胡真官祠、崇德坊、天使馆、时祭公馆、飞香亭、咏丰台等,形成庞大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虽屡经修茸,终因年岁久远,风雨剥蚀,民国年间就残存无几,目前修缮的有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洗药池等古迹景观多处。


查看完整版本: [-- 炎帝陵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ode © 2003-08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