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古典茶書 --]

曉問·霹靂劍龍主題論壇·古生物王道 -> 开卷有益—看·听·读 -> 古典茶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lovesu 2006-05-14 00:26
《唐代的茶書 》
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八部,計有:
1.    唐代 陸羽《茶經》
2.    唐代 陸羽《顧渚山記》
3.    唐代 陸羽《水品》
4.    唐代 斐汶《茶述》
5.    唐代 張又新《煎茶水記》
6.    唐代 溫庭筠《採茶錄》
7.    唐代 蘇廙《十六湯品》
8.    五代蜀 毛文錫《茶譜》

這些作品反映一些狀況:
1.除了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以外,全都是後人輯佚之作。從這點可以看出,宋代以前茶書的保存,是相當不容易的。這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雕版事業尚未展開,圖書主要仰賴鈔寫,流傳不易。因此茶書這類非關經國大業,無益民生日用,比較冷門的譜錄著作,自然容易散失。
2.此外,《茶經》與《煎茶水記》的現存最早版本,均保留在《百川學海》叢書裡,這也說明叢書由於集成眾作,卷帙較多,反而不易散佚。
3.陸羽《茶經》代表唐代的煮茶法。《十六湯品》代表晚唐盛行於閩粵的點茶法。

《宋代的茶書 》
現存宋代茶書有:
•    北宋茶書十二種:
1.    宋代 陶榖《荈茗錄》
2.    宋 周絳《補茶經》
3.    宋 葉清臣《述煮茶小品》
4.    宋 蔡襄《茶錄》
5.    宋 朱子安《東溪試茶錄》
6.    宋 黃儒《品茶要錄》
7.    宋 沈括《本朝茶法》
8.    宋 趙佶《大觀茶論》
9.    宋 唐庚《鬥茶記》
10.    宋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    宋 趙汝礪《北苑別錄》
12.    宋 桑茹芝《續茶譜》
 
•    南宋茶書一種
1.    宋代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

從這些著作看來,有幾點狀況:
1.時代不明,但所續當為五代毛文錫的《茶譜》,故時代當在北宋,因南宋時毛譜似已亡佚,自然無書可續。茶具圖贊為南宋文人戲作。以外十一種茶書都是北宋的著作。
2.其中有四種均為明人輯出之作,原來並非茶書譜錄。
3.有二種為輯佚之作,原書已佚。
4.有六種為貢茶譜錄。可見宋代茶書以貢茶為主。
5.至於元代茶書,未見著錄,完全闕如。
  由此看來,現存宋代茶書,幾乎專為北宋貢茶而設,至於南宋貢茶,以及其他階層的茶文化均未保存於茶書之中。但是南宋類書與集部裡,仍保存大量的茶文獻。

《明代茶書 》
現存明代茶書以年代分有:
•    正統的一種:
1.    明.朱權《茶譜》
 
•    嘉靖時期的三種:
1.    明 顧元慶《茶譜》
2.    明 田藝蘅《煮泉小品》
3.    明 徐忠獻《水品》
 
•    隆慶、萬曆初期(二十年以前)有六種:
1.    明 陸樹聲《茶寮記》
2.    明 徐渭《煎茶七類》
3.    明 孫大綬《茶經水辨》
4.    明 孫大綬《茶經外集》
5.    明 孫大綬《茶譜外集》
6.    明 屠隆《茶說》
 
•    萬曆後期的有十六種:
1.    明 陳師《茶考》
2.    明 張源《茶錄》
3.    明 陳繼儒《茶話》
4.    明 張謙德《茶經》
5.    明 許次紓《茶疏》
6.    明 程用賓《茶錄》
7.    明 熊明遇《羅岕茶記》
8.    明 羅廩《茶解》
9.    明 馮時可《茶錄》
10.    明 屠本畯《茗笈》
11.    明 夏樹芳《茶董》
12.    明 陳繼儒《茶董補》
13.    明 龍膺《蒙史》
14.    明 徐勃《蔡端明別記》
15.    明 徐勃《茗譚》
16.    明 喻政《茶集》
 
•    天啟崇禛的有七種:
1.    明 高元濬《茶乘》
2.    明 聞龍《茶箋》
3.    明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4.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5.    明 馮可賓《岕茶牋》
6.    明 鄧志謨《茶酒爭奇》
7.    明 程百二《品茶要錄補》

如果檢視這些茶書,可以看見以下這些現象:
1.明代茶書有三十三種之多,幾乎佔了現存中國古典茶書一半以上。
2.嘉靖以前的茶書只有朱權《茶譜》一種,是以宋元末子茶法來點茶的專書,足以說明明初還是行點茶法。
3.嘉靖時期(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的茶書均在五千字以上,而且多為創作。
4.嘉靖後期至萬曆年間,開始從事茶書的彙總,以陸羽《茶經》為主幹,加入其他作品,通常是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通常稱為《茶經水辦》)、審安老人《茶具圖贊》(通常附於︿四之器﹀後)、孫大綬《茶經外集》、顧元慶《茶譜》、孫大綬《茶譜外集》。這種工作到了萬曆初年,以孫大綬為集大成。
5.萬曆前期只是嘉靖時期的延續,沒有什麼大成果。
6.萬曆後期的茶書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以許次紓和張源的最為重要,代表江南文人茶文化。至於嶺南的茶文化以徐勃和喻政為代表,整理茶學國故至為詳備。其中喻政更把當時以前的茶書匯總刊刻,名之為「茶書全集」,是集大成之作。在此之前則是周履靖的《夷門廣牘》一五九七年裡,收錄不少茶書。
7.天啟崇禛年特羅岕茶,有專書數種,以一地之茶成書,這在中國茶史上算是大事。此外鄧志謨的《茶酒爭奇》算是文人戲筆,在茶史上別樹一幟。

《清代茶書 》
現存清代茶書八種:
•    順治康熙共五種:
1.    清 佚名《茗笈》
2.    清 陳鑑《虎丘茶經注補》
3.    清 張源長《茶史》
4.    清 余懷《茶史補》
5.    清 冒襄《岕茶彙鈔》
 
•    雍正乾隆一種:
1.    清 陸廷燦《續茶經》
 
•    同治光緒兩種:
1.    清 佚名《茶譜輯解》
2.    清 程雨亭《整飭皖茶文牘》

這些茶書,反映出一些茶文化的狀況:
1.順治康熙是明末文風的延續。當冒襄等,生於明長於清代的文人雅士過世以後,品茶風尚銳減。
2.慶熙年間,文人開始大量整理茶學國故,並匯為一書。明萬曆的周履靖、喻政等只是薈刊茶書,但清初則彙編茶書。
3.陸廷燦的彙整古籍可以代表康熙以來編纂類書的遺風。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茶部〉,事實上是中國最大的一部茶書,就是最典型的類書。
4.晚清茶書以經世致用,開發茶葉的經濟價為主,此時另有一部胡秉樞的《茶務僉載》可證。

至於民國以後的茶書,使用語言已轉為白話,歸入近代茶書中。

lovesu 2006-05-14 00:28
◎附記
1.唐代 陸羽《茶經》。約七六○年左右撰作。原書分上中下三卷,約七千多字。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茶書。版本眾多,以宋咸淳年間左圭刊《百川學海》叢書本為最早,故標為篇卷之首。
2.唐代 陸羽《顧渚山記》。本書早佚,世上唯有張宏庸輯校本。本書據張宏庸《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3.唐代 陸羽《水品》。同上。
4.唐代 斐汶《茶述》。本書早佚,近代有陳祖槼、張宏庸輯佚本二種。本文據張宏庸《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5.唐代 張又新《煎茶水記》。約八二五年左右撰作。全文僅九百五十字左右。後附宋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歐陽修的〈大明山水記〉、〈桴槎山水記 〉。以宋咸淳年間左圭刊《百川學海》叢書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6.唐代 溫庭筠《採茶錄》。約成書於八六○年。原書已佚,今存宛委山堂本《說郛》本,約四百字。
7.唐代 蘇廙《十六湯品》,約撰於九○○年左右。本為《仙芽傳》裡的一段文字,後經陶榖的《清異錄》收錄,本書以《夷門廣牘》為最早,故據以收錄。
8.五代蜀 毛文錫《茶譜》。原書已佚,現有陳祖槼、張宏庸、黎樹添等輯佚本。本文據張宏庸 《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9.宋代 陶榖《荈茗錄》。本書原是陶榖《清異錄》之一部份,後經明喻政收入《茶書全集》,遂成一書。本文據以收錄。
10.宋 周絳《補茶經》。本書已佚,約撰於一○一二年左右。本書僅陳祖槼、張宏庸輯本。據張宏庸 《茶學大典》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11.宋 葉清臣《述煮茶小品》 約撰於一○四○年左右。僅五百餘字。以陶珽《說郛》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12.宋 蔡襄《茶錄》。本書成於一○五○年左右。分上下二編,有序,約八百字。現存以宋 左圭 《百川學海》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13.宋 朱子安《東溪試茶錄》 本書成於一○六四年左右。原書約三千多字。現存以宋 左圭 《百川學海》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14.宋 黃儒《品茶要錄》 約成於一○七五年左右。現存以明?周履靖 《夷門廣牘》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15.宋 沈括《本朝茶法》。約一○九一年左右撰作。本書原係《夢溪筆談》卷十二之一條,《說郛》據以收錄為一書。
16.宋 趙佶《大觀茶論》 約撰於一一○七年左右,約三千字。傳世僅有《說郛》本。
17.宋 唐庚《鬥茶記》 一一一二年左右撰,約四百字。本書原為《眉山文集》中之一篇。傳世只有《說郛》本。
18.宋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正文約一千八百字,舊註千字。汪氏按語二千字。約撰於一一二○年左右,熊克一一五八年增補。後有清汪繼壕校註本。
19.宋 趙汝礪《北苑別錄》 一一八六。正文約二千八百字,舊註七百字,汪註二千餘字。後有汪注本。
20.宋 桑茹芝《續茶譜》。本書僅陳祖槼、張宏庸輯本。據張宏庸 《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21.宋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 一二六九年。現以正德《欣賞篇》最早,據以收錄。
22.明 朱權《茶譜》 一四四○撰。原書約二千字。現存最早為《藝海彙函》本。本書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23.明 顧元慶《茶譜》 一五四一。本書據顧氏文房《四十家小說》本收錄。
24.明 田藝蘅《煮泉小品》 一五五四。約五千字。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25.明 徐忠獻《水品》 一五五四 約六千字。據《夷門廣牘》本收錄。
26.明 陸樹聲《茶寮記》 正文約五百字。一五七○年左右。據《夷門廣牘》收錄。
27.明 徐渭《煎茶七類》 正文約二百五十字。據《續說郛》本收錄。
28.明 孫大綬《茶經水辨》 本書為張又新《煎茶水記》節本。以及歐陽修的〈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而成。像是《百川學海》本的節本,據原刊本收錄。
29.明 孫大綬《茶經外集》 一五八八 雜抄唐宋茶詩八首。據原刊本收錄。
30.明 孫大綬《茶譜外集》 一五八八 以吳淑︿茶賦﹀為主,並雜抄唐宋詩賦而成。同上。
31.明 屠隆《茶說》 一五九○ 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32.明 陳師《茶考》 一五九三年左右 一千字左右 最早為《茶書全集》本。
33.明 張源《茶錄》 一五九五左右 約五○○左右。最早為《茶書全集》本,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茶書之一。
34.明 陳繼儒《茶話》 一五九五左右,約七百餘字。最早為《茶書全集》本。
35.明 張謙德《茶經》 約一五九七年,約二千字。據《美術叢書》本收錄。
36.明 許次紓《茶疏》 一五九七年。約四千七百字。最早為《茶書全集》本。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茶書之一。
37.明 熊明遇《羅岕茶記》。一六○八,約五百字。據《續說郛》。
38.明 羅廩《茶解》。一六○九年。約三千字。據《茶書全集》收錄。
39.明 馮時可《茶錄》 一六○九年。約六百字。本書收錄《續說郛》本。
40.明 屠本畯《茗笈》 一六一0年。約八千字。本書收錄《茶書全集》本。
41.明 夏樹芳《茶董》 約三千字。本書收錄明刊本。
42.明 陳繼儒《茶董補》 一六一二年。本書收錄明刊本。
43.明 龍膺《蒙史》 一六一二年。約六千字。《茶書全集》本。
44.明 徐勃《蔡端明別記》 一六一三年。本書約三千五百字。收錄《茶書全集》本。
45.明 徐勃《茗譚》 一六一三 約一千六百字。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46.明 喻政《茶集》 一六一三約二萬三千字。後附《烹茶圖集》。約三千五百字。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47.明 聞龍《茶箋》 一六三○。約一千字。據《續說郛》本收錄。
48.明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一六四四年左右。約一千五百字。據《檀几叢書》本收錄。
49.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一六四四年左右。約一千五百字。據《檀几叢書》本收錄。
50.明 馮可賓《岕茶牋》 一六四二年左右。約一千字。據《廣百川學海》本收錄。
51.明 程百二《品茶要錄補》 一六四三年左右。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52.清 佚名《茗笈》 一六五○。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53.清 陳鑑《虎丘茶經注補》 一六五五。約三千六百字。據《昭代叢書》本收錄。
54.清 張源長《茶史》 一六六九。三萬三千字。據原刊本收錄。
55.清 余懷《茶史補》 一六七七。二千多字。據《昭代叢書》本收錄。
56.清 冒襄《岕茶彙鈔》 一六八三年,《檀几叢書》本。
57.清 陸廷燦《續茶經》 一七三四。據壽椿堂本收錄。
58.清 程雨亭《整飭皖茶文牘》 一八九七。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lovesu 2006-05-14 02:46
《唐代茶書》

◎「茶經」簡介
唐 陸羽著

  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分三卷共十章,分別談論茶的起源、製 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茶葉的歷史、產地及茶的粗略等等,對後世茶藝影響甚鉅,有關『茶』的書籍大多競相引據。

  陸羽(733--804),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晚年隱居苕溪以後,懷著他獨特的茶藝,一面烹茶自娛,一面撰寫他的茶經,唐書記載:「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慟哭而歸。」他生性淡泊名利,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都是唐代的官職,朝廷要他出來擔任此職務,他不肯就任,如果不是他的茶藝聞於當世,以及「茶經」流傳於後世,他一定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常人,「唐書」隱逸傳中也不會有他的地位,藝術和文章都是千古事,又多了一個佐證。

  《茶經》一書是陸羽的創作,成書於公元八世紀,距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中國自有了這一部茶書以後,它就被奉為經典,以後各朝代也出現過多部茶書,但是基本上都是對陸羽《茶經》的注釋和補充、演繹,幾乎沒有什麼創新,這當然是比較悲哀的事情,倒也更襯托出陸羽《茶經》的歷史地位。各朝代出了新的茶書,給予一個「新時代的《茶經》」的評價就是非常高的了。但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茶經》在內容上來說,從現在看其科學性顯然還較低,一些觀念是陳舊的、有偏頗的,甚至有些錯誤。

  陸羽在茶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茶經》一書。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卷10節。
•上卷3節:
o一之源
  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
o二之具
  談有關採製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
o三之造
  講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
•中卷1節:
o四之器
  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
•下卷6節:
o五之煮
  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o六之飲
  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
o七之事
  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
o八之出
  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
o九之略
  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製,可簡化的七種工具。
o十之圖
  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經》對茶的貢獻,有三:
1.茶事廣為流傳
  根據宋.陳師道《茶經序》︰「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所述,可謂羽之功也。
2.譯成日、韓、英、法等國文字
  《茶經》傳譯,世界各產茶國無不認定《茶經》對世界茶學文化的貢獻。
3.在藝術領域裡,增加了茶味
  從《茶經.一之源》︰「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四之器》︰「伊公羹、陸氏茶」「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無一不是「茶道美學」的體現。對我國乃至世界性藝術的領域裡,增添了茶味。

◎「煎茶水記 」簡介
唐 張又新著
  
  《煎茶水記》一書,是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時,張又新所撰。作者張又新認為陸羽的茶經中對煮茶之水不夠考究,故特別注重水品,藉劉伯芻的品評擴而大之,加以發揮重新品評。但流於見仁見智,各方說法不同,難以令人信服,歐陽修即曾以「大明水記」一文予以辨正之。

  張又新,唐、陸澤人,字孔昭。元和進士。性傾邪,擅詔附。官終左司中。

  書中根據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略加揮,而著於水品。力嫌陸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不夠考究。乃引劉伯芻品評的:
•揚子江南零之水第一
•無錫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
•蘇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
•丹陽觀音寺之石泉水第四
•揚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
•吳淞江之水第六
•淮水為最下第七

張又新擴而大之,重新品評為:
•廬山康王谷之水簾第一
•無鍚惠山泉水第二
•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水第五
•廬山招賢寺下方橋之潭水第六
•揚子江之南零第七
•洪州西山之西東瀑布第八
•唐州桐柏縣之淮之源第九
•廬山龍池山之顧第十
•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之中零水第十三
•歸州王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
•吳淞江水第十六
•天臺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之圓泉第十八
•桐廬之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煎茶水記》的論點,還是流於見仁見智,站不住腳。因而,歐陽修才撰了一篇「大明水記」,予以嚴格抨擊。嗣後,對於「水品」,也就不再有人敢振振而論了。

◎「十六湯品 」簡介
唐 蘇廙著

  《十六湯品》一書,係唐代蘇廙所撰,僅一卷。
  本書作者認為湯足以掌握茶的優劣,故藉陸羽的茶經中對茶的煮法一章加以分析衍釋成十六種,將口沸程度分成三種,注法緩急則分三種,茶器種類不同分為五種,依薪炭燃料亦可分為五種,共計十六湯品。

  蘇廙的事略不可考。書中的內容,是將陸羽《茶經》中五之煮,分:
•第一沸(魚目)
•第二沸(湧泉連珠)
•第二沸(騰波鼓浪)
  第三項徵狀分析,再衍繹成為十六項──謂之十六湯品。他說:水沸時,可分三品;湯器種類不同,可分五品;燃料不同,亦可分五品。一共十六品。並分別美其名為:
1.第一品得一湯
2.第二品嬰湯
3.第三品百壽湯
4.第四品中湯
5.第五品腸脈湯
6.第六品大壯湯
7.第七品富湯
8.第八品秀碧湯
9.第九品壓一湯
10.第十品纏口湯
11.第十一品減價湯
12.第十二品法律湯
13.第十三品一面湯
14.第十四品宵人湯
15.第十五品賊湯
16.第十六品大魔湯

  這本十六湯品,和煎茶水記,同樣可以算是茶書中的冷門書。但在唐宋之時,卻頗風行;及元明時,由於淘汱固型茶,水與湯的神秘性既破除,所以便被一併束諸高閣。

lovesu 2006-05-14 12:58
《宋代茶書》

◎「茶錄 」簡介
宋 蔡襄撰

  宋朝的茶書首推茶綠,彌補了茶經中若干不足之處。分為上、下兩 篇,上篇說明了茶的色、香、味、貯藏方法、炙法、研法、篩法、 觀察湯的程度、茶盞的溫法、及點茶等;下篇則論及茶器,包括茶 焙、茶籠、砧、椎、茶挾、茶盞、茶筅、湯瓶等等。

  蔡襄(1012~1067),北宋興化仙游(今福建省)人。字君謨,為北宋著名茶葉鑒別專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製北苑貢茶,創制了小團茶,聞名於當世。
  《茶錄》是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茶錄》分上、下兩篇,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上篇論茶,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共十目,分別為:
1.色
2.香
3.味
4.藏茶
5.炙茶
6.碾茶
7.羅茶
8.候湯
9.熁盞
10.點茶
下篇論器,共九目,分別為:
1.茶焙
2.茶籠
3.砧椎
4.茶鈴
5.茶碾
6.茶羅
7.茶盞
8.茶匙
9.湯瓶

◎「品茶要錄」簡介
宋 黃儒撰

  黃儒是宋朝建安人,因察覺陸羽的茶經中疏忽了提及品嘗建安的茶,故特別敘述品茗時對茶葉欣賞應有的鑑別標準,將採摘製造時的得失,列出十項因採製方法錯誤而使茶味失色的缺點,包括採造過時、白合盜葉、入雜、蒸不熟、過熟、焦釜、壓黃、漬膏、傷焙、及辨壑源沙溪。

  「品茶要錄」成書於1075年前後,全書約1900字。作者對於茶葉採製不當對品質的影響及如何鑒別審評茶的品質,提出了十種說法:
•一說採造過時,則茶湯色澤不鮮白,水腳微紅,及時製制的佳品茶湯色鮮白。
•二說白合盜葉,茶葉中摻入了鱗片、魚葉而使茶味澀談。
•三說入雜,講如何鑒別滲入的其他葉片。
•四說蒸不熟。
•五說過熟。
•六說焦釜。
•七說壓黃。
•八說漬膏。
•九說傷焙。四至九說敘述適時採制的重要性及製作餅茶不當時出現的弊病和如何審評鑒別。
•十說辨,談壑源、沙溪兩塊茶園,其地相比雖隻隔一嶺,相距無數裡,但茶葉品質相差很大,說明自然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最後指出芽細如麥,鱗片未開,陽山砂地之茶為佳品。

  本書細究茶葉採製得失對品質的影響,提出對茶葉欣賞鑒別的標準,對審評茶葉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大觀茶論」簡介
宋 趙佶(宋徽宗)
 
  本書乃依據宋朝時尚扼要探討,與蔡襄所著之茶錄並列。內容包括茶樹的種植方法、採茶的時期及方式、蒸茶的程度、榨茶的方法、 鑑別茶品的方法、及茶器的特性與功能等等,其中對團茶的煮法談論非常詳盡。

  趙佶(1082~1135),宋徽宗,是我國歷史上出名的的帝王之一。性風流,有才氣,書、畫、詞、文無一不精,存世有真書、草書《千字文卷》以及《雪江歸棹》、《池塘秋晚》等畫卷。

  《大觀茶論》是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宣和北苑貢茶錄」簡介
宋 熊蕃撰

  宣和北苑貢茶錄一書,係宋人熊蕃所撰。熊蕃為了補足陸羽的茶經中對茶葉產地敘述之不足,特撰此書,專門敘述北苑的茶事。包含御用茶園北苑貢茶的歷史、製茶的過程、品質的優劣、進貢的情形等,均詳加說明,並附圖記載團茶的形態與式樣。  
  熊蕃,宋建陽人,字茂叔。善屬文,工吟詠。築室顏日獨善,學者號為獨善先生。
  由於陸羽茶經八之出,沒有提及北苑產茶(可能唐時北苑之茶猶未盛,尚無名;亦可能是陸羽的疏漏,如未曾品評建茶然),所以特撰此書,專述北苑茶事。書中從茶園的歷史,製茶的概略,進貢的經過,予以一一說明,並附繪圖。
  可是,這本屬冷門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不久就因茶事益興,業務範圍擴大,發現到所述久詳,於是,淳熙丙午(公元一一八六),又由福建轉運使主管帳司的趙汝礪,搜集補充資料,再撰寫北苑別錄一書,作為續集。

◎「北苑別錄」簡介
宋 趙汝勵撰

  趙汝勵搜集了許多資料以補充「宣和北苑貢茶錄」之不足,作為續集。其中詳細記載了北苑貢茶院生產製造貢茶的繁複景象。
  本書由宋.趙汝礪撰於1186年,全書約2800餘字。清代汪繼濠增注(約1800年)約2000餘字。作者為補充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而作此書。前為緒論,概述北苑情況,然後分列12條,即:
1.御園
2.開焙
3.採茶
4.揀茶
5.蒸茶
6.榨茶
7.研茶
8.造茶
9.過黃(乾燥過程)
10.綱次(每次運送貢茶的順序名稱)
11.開畬(茶園管理)
12.外焙(北苑附屬的茶園)
  詳細敘述了46處御園的位置名稱,然後介紹茶葉採製方法,採摘必須在太陽升起前至午前八時結束,可使茶湯鮮明。採回的芽葉要進行分揀後加工,製成的餅茶用箬葉包裹放入綾羅製的小箱內運往宮中。至七月進行茶園培土管理等工作。本書對貢茶的種類、數量、採製、包裝運輸,以及茶園管理等均作了詳細而切要的介紹。

◎「茶具圖贊」簡介
宋 審安老人撰

  茶具共有十二種,審安運用圖解,以擬人法賦予姓名、字、雅號,倍感生動有趣。並用官名稱呼之,分別詳述其清新高雅之職責,以表經世安國之用意。

  本書為審安老人於1269年撰。審安老人姓名無考。《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說“茶具圖贊一卷,舊鈔本。不著撰人。目錄後一行題鹹淳己已五月夏至後五日審安老人書。以茶具十二,各為圖贊,假以職官名氏。明胡文煥刻入格致叢書者,乃明茅一相作,別一書也。”《八千卷樓書目》說“茶具圖贊一卷,明茅一相撰,茶書本。”題作茅一相撰和認?別有一書,均為不確。
  萬國鼎考上述《八千卷樓書目》所說茶書本,即茶書全集本。此本有茅一相序及朱存理後序,兩序都沒有注明寫作年代。按存理字性甫,長洲(江蘇吳縣)人,博學工文,撰有鐵綱珊瑚、野航漫錄、吳郡獻徽錄、鶴岑隨筆等書,正德間以布衣終。一相,歸安(浙江吳興)人,和顧元慶同時,大概是萬曆時期的人,至少比朱存理晚了五十年。可見朱的後序,實際定在茅序之前幾十年,在茅一相作序之前早已有茶具圖贊這一書了。而且朱序說“錫具姓而系名,寵以爵,加以號,季宋之彌文”,認為是宋人的作品,又文淵閣書目載有《茶具圖》一部,大概就是此書,此目編於正統六年(1441年)以前,至少可以證明明初已有此書。另一方面,雖則茅序所說“乃書此以博十二先生一鼓掌雲”,似乎有一些像是寫書後所作自序,但書的目錄後仍然明明寫著“鹹淳己已五月夏至後五日審安老人書”。足證此書原是宋人寫的,茅氏不過為此書寫了一篇序文。此書刊本有:
•欣賞編全本
•欣賞編本
•汪士賢山居雜誌本(附陸羽茶經後)
•孫大綬刊本(附在陸羽茶經後)
•茶書全集本
•百名家書本
•格致叢書本
•文房奇書本
•日本京都書肆刊本(附在陸羽茶經後)。
此書可以籍見宋代茶具的形制。書中一圖一贊,對各種茶具的文化性作了生動的描述。

《元清代茶書》

◎「茶譜」簡介
明 朱權編

  「茶譜」成書於1440年前後。全書約2000餘字,內容側重於茶葉品評和煮茶用具方面。序言敘述了茶有醒睡消酒、利大腸、化痰等功效。茶有五名:茶、檟、蔎、若、荈。並認為茶葉雜以諸香會失茶之真味。贊成物遂其自然之性,反對團茶碾末,提出以葉茶烹飲。

 「茶譜」全書分16則,詳細介紹蒸青葉茶之烹點方法,獨創以葉茶烹飲。
1.品茶
2.收茶(貯藏)
3.點茶
4.熏香茶法
5.茶爐
6.茶灶
7.茶磨
8.茶碾
9.茶羅
10.茶架
11.茶匙
12.茶筅
13.茶甌
14.茶瓶
15.煎湯法
16.品水

以《茶譜》命名的古茶書,尚有:
•五代.蜀毛文錫於公元935年前後編寫的《茶譜》,此書已失傳。從各省區地方志所引的《茶譜》來看,該書系論述當時各地茶樹品種、茶葉質量概況的,其內容有的很詳備,可供參考。該書乃學習陸羽的「茶經」的七之事與八之出,針對茶的歷史與茶的產地詳加說明。雖原書已佚,遺文可參見「太平寰宇記」和「事類賦」。
•宋代王端禮於1100年編寫的《茶譜》。
•朱佑檳於1529年前後編寫的《茶譜》。
•明代錢椿年於1539年前後編,顧元慶於1541年刪校的《茶譜》。該書乃根據時尚修改錢樁年的製茶新譜而成,記錄茶葉的採摘、炒焙、及烹點等製作方法。包括茶略、茶品、藝茶、採茶、藏茶、製茶譜法、煎茶四要、點茶三要、茶效等九章,並添加了王友石所繪的竹爐與六事分封圖。
•陳榮1592年前後編寫的《茶譜》。
•宋代蔡宗顏(1150年以前)編寫的《茶譜遺事》。
•莊茹芝於1223年前編寫的《續茶譜》。
•明代趙之履於1535年前後編寫的《茶譜續編》。
•孫大綬1588年輯編的《茶譜外集》。

◎「煮泉小品 」簡介
明 田藝蘅著

 煮泉小品是一本冷門書,作者田藝蘅博學善文,乃依當時散型茶之風行,歸納了許多前人之意見 ,著述本書專論茶水的品質,分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 、靈水、異水、江水、井水、緒談等十章。

  田藝蘅,字子藝,號品嵒子,約明嘉靖年間,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史》卷二八七《文苑傳》(附見其父田汝成傳)載:「性放誕不羈,嗜酒任俠。以歲貢生為徽州訓導,罷歸。作詩有才調,為人所稱。」但其舉業偃騫,「七舉不遇」,遂放浪西湖,優游山林。著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藝集》、《留青日記》等書。

  《煮泉小品》撰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主要版本有:
•寶顏堂秘笈本
•茶書全集本
•讀說郛本
•四庫全書本

  明益府崇禎十三年(1640)刻《茶譜》十二卷中,有《煮泉小品》一卷,誤題田崇衡。
  全書分十部分,記述考據并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大抵原本舊文,未能標異於《水品》、《茶經》之外。」按,田藝蘅序《水品》云:「余嘗著《煮泉小品》,有取材於鴻漸《茶經》者十有三近游吳興,會徐伯臣《水品》,其旨契余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隨后,豈可責之以「未能標異於《水品》哉?
  《煮泉小品》目錄,分成十章,分別為:
1.源泉
2.石流
3.清寒
4.甘香
5.宜茶
6.靈水
7.異水
8.江水
9.井水
10.緒談

◎「製茶新譜」簡介
明 錢樁年撰

  明代飲茶與唐代已有了很大的變異,逐漸興起喝末茶或直接沖泡茶葉,稱為散型茶。本書作者除了汲取陸羽「茶經」及蔡襄「茶錄」的精華外,在製茶方法上提出不少新見解,尤其偏重於末茶與葉茶的製法。
  自元至,飲茶的方法有了一番大大的流變,固型茶逐漸不時興,繼之蔚起的,乃是喝末茶或以茶葉沖泡,稱散型茶。所以,製茶新譜一書,也就應運而出。
  製茶新譜,是明人錢椿年於弘治間(公元一四八八一五Ο五)撰的。
  錢椿年的事略不可考。書的內容,大半拾取陸羽茶經茶經及蔡襄茶錄,唯一有所發明的,乃是在製茶諸項下,提供了不少新見與新主張,側重於末茶及葉茶的製法。如:總以穀雨前後所摘者為佳,固不問其為粗葉細葉,皆可以為用也。惟採摘之時,天時務宜晴朗,焙炒力求適當,貯藏之法欲相宜。如:茶與蒻葉(蒲的新葉)合,畏香藥,又喜溫暖乾燥,忌濕潤寒冷。如:烹茶之時,先以熱湯洗茶葉,去除其塵垢冷氣然後烹之。如:瓶非小不可也。蓋瓶小則湯之多少易見,且點茶時所注湯之量,亦能適當確實也。如:茶銚茶瓶以銀製錫製為上,磁器石器其次者也。等等。

◎「茶疏 」簡介
明 許次疏撰

  本書作者好學多聞,善於歸納探討,見識卓越,撰述本書係後世評 論為明代茶書中最佳的一本。內容包括產茶、今古製法、採摘、炒茶、岕中製法、收藏及取用等章,條理分明絕不含糊。且竭立抨擊 宋朝流行的團茶奢侈,並反對加入香料而喪失真味。

  許次紓(1549~1604),字然明,號南華,明錢塘人。清歷鶚《東城雜記》載:「許次紓……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飲……所著詩文甚富,有《小品室》、《蕩櫛齋》二集,今失傳。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相表裡。」許次紓嗜茶之品鑒,並得吳興姚紹憲指授,故深得茶理。該書撰於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
  該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並評曰:「是書凡三十九則,論采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中間「擇水」一條,誤以金山頂上井為中泠泉,考証殊為疏舛。」
主要刊本有:
•萬歷丁未(1607年)許世奇刊本
•寶顏堂秘笈本
•茶書全集本
•居家必備本
•欣賞編本
•廣百川學海本(不全)
•說郛續本(不全)
•古今圖書集成本(不全)
•古今說部叢書本
•叢書集成本(即寶顏堂秘笈本的排印本)

全書目錄如下:
1.產茶
2.今古制法
3.采摘
4.炒茶
5.芥中制法
6.收藏
7.置頓
8.取用
9.包裹
10.日用置頓
11.擇水
12.貯水
13.舀水
14.煮水器
15.火候
16.烹點
17.秤量
18.湯候
19.甌注
20.蕩滌
21.飲啜
22.論客
23.茶所
24.洗茶
25.童子
26.飲時
27.宜輟
28.不宜用
29.不宜近
30.良友
31.出游
32.權宜
33.虎林水
34.宜節
35.辨訛
36.考本

◎「茶錄 」簡介
明 張源著
  
明朝非常重視製茶工藝的研究,根據以往製茶經常產生新品,《茶錄》內容即偏重於製茶方法與品質。張源首先提出茶神、茶道論,茶的精氣為元神,其色香味為元體,以元神統攝元體,要達到茶神所操持之方法則為茶道。

  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蘇震澤縣)人。「隱於山谷間,無所事事,日習誦子百家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顧大典《茶錄.且引》)
  作序者,顧大典,字道行,號衡寓。為降慶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副使,工書畫、音律,詩宗唐人。其「引」中云:「余乞緊十載,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書成於萬曆中,約在1595年前後。
  該書刊本僅見茶書全集本,《茶書全集》目錄題為「茶錄」,而正文題為《張伯淵茶錄》。
全書目錄如下:
•采茶
•造茶
•辨茶
•藏茶
•火候
•湯辨
•湯用老嫩
•泡法
•投茶
•飲茶
•香
•色
•味
•點染失真
•茶變不可用
•品泉
•井水不宜茶
•貯水
•茶具
•茶盞
•拭盞布
•分茶盒
•茶道

◎「續茶經」簡介
清 陸延燦撰
 
 本書為清代茶書中僅有的佳作,囊括前人提出之相關資料,針對當時風尚加以修正補充,且於末卷附有歷代茶法,是繼陸羽「茶經」之後的茶書中,資料最豐富且最具系統之作品。被列入四庫全書,保存了已散失的茶書及有關茶藝之史料。
  本書為清.陸廷燦撰於1734年。全書分3卷,附錄1卷,約7萬字。按陸羽《茶經》結構同樣分為10目。另以歷代茶法作為“附錄”。作者從各種古書中摘錄有關茶的資料,按目摘要錄入。自唐至清代,茶的產地和採製烹飲方法及其用具,已和陸羽《茶經》所說大不相同,內容豐富而切實。
  該書四庫全書著錄。有壽椿堂刊本,前有雍正乙卯(1734年)黃叔琳序及廷燦作凡例。全書分上、中、下三卷,附錄一卷。而以陸羽《茶經》另列卷首。其目次也依照《茶經》,分成十目。
•上卷續《茶經》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
•中卷續《茶經》的四之器。
•下卷又分上、中、下。
    卷下之上續《茶經》的五之煮,六之飲。
    卷下之中續《茶經》的七之事,入之出。
    卷下之下續《茶經》的九之略,十之圖。
 
 另以歷代茶法作成附錄,自唐至清,茶的產地和採製烹飲方法及其用具,已經和陸羽《茶經》所說的大不相同。廷燦所續的,雖然只是把多種古書上的有關資料,摘要分錄,不是自己寫的有系統的著作,但是徵引繁富,便於聚觀,頗切實用。


查看完整版本: [-- 古典茶書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ode © 2003-08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