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玉石雜論 --]

曉問·霹靂劍龍主題論壇·古生物王道 -> 开卷有益—看·听·读 -> 玉石雜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lovesu 2006-05-14 02:00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項源遠流長,且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我國歷代玉器由於質潤色雅,雕工精美,成為中華文物瑰寶。
  中國文化進入到歷史時期不久後,宗法制度便被確立,又為了維繫這種縱式的承繼體系,而發展出禮教規範。玉石材料就在這情況下,脫離石器時代的實用價值,進而成為一種象徵的禮器。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從長期研磨石器的經驗中,體認了玉的質地堅實色澤溫潤的特性。古玉的定義各有不同,現在我們暫定史前到漢代這段時間的玉器為古玉。
  要欣賞古玉,必須先了解古玉在當時社會上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玉只是用來製作裝飾品和生產工具,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貴族階級形成,玉也就成為統治者地位的表徵,玉器的形而上的政治意義日益深厚。
  宗廟祭典中,將玉器作為奉獻給神明祖先的禮物,或將象徵神明祖先的紋飾雕琢在玉器上,作為依附神靈的實體,玉器便具有形而上的宗教意義。
  禮器制度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萌芽,夏商周三代時因配合當時的祀儀與宗法制度而發展到高峰。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到漢代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本來在周代奉為正宗的禮器逐漸消失,漢通西域之後,玉道大開。
  因為玉的使用久遠,紋質美麗,本來就被大家喜愛。再加上五行方士的附會,認為玉有避邪去病,防屍不腐的神奇力量。於是漢代人民用玉達到了空前的盛況。由於社會富庶,需求增加因此漢代玉器多偏重在裝飾玉,鑲嵌玉,和喪葬玉的製作,而雕琢更加精巧。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厚愛玉、尊玉的文化傳統,然而對玉的質地,卻無嚴格的界說。古代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麗的石頭,都稱為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玉的定義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謂的五德是仁、義、智、勇、潔。意思是色澤美麗溫潤,表裡一致;敲擊時聲音舒暢悅耳;堅韌而不被折彎;可以磨製得稜角方正,而不會割傷人的美石。
  在這種廣義的認知之下,許多寶石都可以列「玉的行列」,所以中國字裡有許多玉偏旁的字,分別解釋玉的層次與質地。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探訪與考證,曾經被視為玉的寶石,都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例如:古代的「瓊瑰」現在稱為「瑪瑙」。古代的「琅玕」就是現在的「松綠石」。古代的「水玉」就是現在稱的「水晶」。

《以現代科學來分類─軟玉和硬玉》

  以礦物學而言,玉分為兩類,一類是軟玉,另一類是硬玉。軟玉和硬玉都是屬於鏈狀矽酸鹽類。軟玉是角閃石族中的鈣鎂矽酸鹽,所以軟玉又稱為角閃玉或閃玉。而硬玉是輝石族中的鈉鋁矽酸鹽,所以硬玉又稱為輝石玉或輝玉。輝玉有著隱約的水晶結構,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瑩潔,相較之下,角閃玉的色澤比較接近於油蠟的凝脂美。大致上,兩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狀,尤其是純白的角閃玉,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相當受歡迎。如果以摩氏硬度表來看,鑽石的硬度是10,軟玉的硬度是6.5,硬玉的硬度是6.5~7.0。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主要都是角閃玉,也就是軟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十八世紀晚期以後的事情。常見的軟玉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漢朝時,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長在廣西一帶的鳥。翡是紅色的鳥羽毛,而翠是綠色的鳥羽毛。宋朝時,翡翠二字連用,指稱一種綠色的玉,色澤與當時人們熟悉的碧綠色角閃玉不同,所以將硬玉稱為翡翠。
  有鑑於雕琢玉器的主要玉材是角閃玉和輝石玉,因此有些學者僅稱這兩種玉材為「真玉」。然而由考古發掘的資料中顯示,也有不少軟硬玉以外的玉材作為雕琢的材料。所以研究中國玉雕藝術,不能謹守礦物學者嚴格定義,必須考慮多項因素,許多似玉的美石,因質地具備五德的條件,而納入玉器行列,這些都稱作”代用玉”。目前市面上流行許多代用玉,像是;新山玉、南非玉、澳洲玉、菲律賓玉等。
  歷代也有各種不同的代用玉,有的代用玉流行在某段時間,但也有的代用玉被人採用的時間很長,時斷時續,諸如新石器時代的岫岩玉、商朝時的南陽玉、漢朝時藍田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詩中就有一句「藍田日暖玉生煙」,藉以溫暖的曙光照著藍田山上的玉,浮昇起綿綿輕煙的情景,表達愉快的心情。

《以年代來分類─古玉和新玉》

  玉有古今新舊之分,先人將舊玉的名稱又稱作「古玉」,並將古玉分成二種,也就是「傳世玉」和「舊玉」。兩者以入不入土為劃分的依據,未經入土的玉稱為「傳世玉」;入土重出的玉稱為「舊玉」。傳世玉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從未陪葬過的器飾。舊玉是從墓葬中挖掘出來的玉器,數百年以至數千年,越古老的器物越有價值。
  這種界定的方法和現代不同,現代人分古玉、新玉,大致是以年代來區分,把年代較遠的稱為古玉,近年來才開採出來的叫新玉。在清末民初時代,世人將清代以前的玉器稱為舊玉,清代的玉器稱新玉。而現在的珠寶古董商,則因清朝距今也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所以不將清初的玉器視為新玉。大致以民初以後的玉,才稱為新玉。從歷史考古的角度來看,古玉是重於新玉。而從藝術、雕刻的觀點來看,清乾隆時代玉器的雕琢幾已達到頂峰,因此精巧的雕琢,要在新玉中找尋。不管古玉、新玉,都是美麗的礦石,古今的認知與定義皆如此。


《玉的採集》

  玉有山產水產之分,產地不同,採取的方法自然也不同。

◎在山一隅─山間鑿玉

  角閃玉與輝石玉都屬於變質岩礦物,礦脈多分布在崇山峻嶺中,所以入山開採是近代的事。
  而台灣花蓮的角閃石玉礦也是在光復以後才大量開採。開採山產玉可以得到體積龐大的玉材,這也是清高宗乾隆時玉雕風格轉趨厚大結實的原因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圖山子」,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玉工所雕的。一般來說,山產玉是不如水產玉的瑩澈,但產量豐富是水產玉所不能及的。

◎在水一方-河中撈玉

  雖然玉礦多蘊藏在山間,但長年累月風化作用,使得山邊周圍的岩石鬆動瓦解。小塊的玉隨著夏季融化的雪水,由高山上滾落而下,沈積在河床上,河中撈玉便成為最重要的採玉法。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代,主要的玉材都是在河中撈取的,俗稱「籽玉」,或是「水材」。
  這些玉子的圍岩在山中曾經風化,隨著大水沖刷滾落時,所剩餘貼附著玉外表的玉皮,已經過水蕩砂磨而剝落得所剩無幾了。由這些玉璞外表己可看出裡面玉石色澤的好壞。另外,硬玉有外皮,軟玉是沒有外皮。一般所謂軟玉的外皮,事實上是玉石經過長期的水沖日曬,在玉的表面成一層顏色,這種所謂的玉皮,在清朝乾隆時代,經由玉工的巧思,創作出許多巧作。
  河道裡的玉一部分是積存在河底的,經大水沖刷而顯露出來。一種是在每年五、六月間,大水暴漲的時候,隨著水沖下來。每年採玉的量多少要看水的大小而定,所以採玉的時期在大水之後的秋季最為適當。水材的玉是由河裡採取的,也就在水裡採玉,當地人便把採玉叫「撈玉」。採玉的大多在秋天明月的夜晚,在河邊觀察。玉璞聚集的地方,因為反射月光而顯得特別明亮,這時候就可以入河撈玉了。
  如果河床乾涸,也可以依相同方法在沙中揀拾,就是所謂的「沙產玉」。當時水中所撈的玉數量多且質地溫潤。山中開採可採得巨大玉材,但品質較差。前面說過水產玉經過風化滾動的剝皮作用,所剩餘玉的部分,自然是緻密而溫潤,與山中石夾玉,玉夾石塊再被人力鑿而下的山產玉,當然不一樣。山材每每是石夾玉,玉夾石,本來就不太好辨認。有些玉石外觀總包著一層厚皮,一定要剖開才能知道是否有玉。有些玉石很薄,一看就知道是石或玉。雖然如此,辨識玉石還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在眾多頑石中,找出藏玉的石塊。功力高的玉工,不只能用銳利的眼光鑑定裡面有玉無玉,還能知道這塊玉的成色。

lovesu 2006-05-14 02:04
《玉的本色和沁色》

  玉的美在感覺上不僅是色澤鮮明,還散發出一種高尚純潔的氣勢。玉的美在具有神祕性,代表一種最複雜而不可描寫的色澤,在整個自然天工的大創造中,使得中國人愛之不倦。古代人的感情在這種色彩和玉特有的光亮的混合視覺上,得以解放與渲洩,所以玉是美的崇高對象。

《玉的色澤分類》

◎本色
  關於玉的色澤,古代學者的說法不一,明朝人宋應星認為玉只有白、綠兩種顏色,其他顏色都不屬於玉。而清朝人陳性以為玉有九色:玄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沫曰碧,青如鮮苔曰珒,綠如翠羽曰盧,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赤白斑花曰瑍,是新舊玉的自然本色。

  中國字以玉為邊的原來就是玉字,可見玉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關於玉的描寫,就顏色而言,瓊、玫、瑰等是表示紅顏色的玉或解釋成紅色。一塊玉料顏色純一,固然是好玉的主要條件,而玉質溫潤也相當重要,所以古人對玉的批評,首先就說顏色純、質地潤。

  古代的六器分為六色,也就是璧蒼,琮黃,圭青,璋赤,琥白,璜玄。以璧蒼來說,璧是玉的一種形制,而蒼是指璧的顏色,蒼玉是什麼色澤呢?一般來說是淡藍中略帶淺灰,有點像上天的奧妙。翡翠本身常常是一塊材料上有白綠兩色,有時還帶有紅色。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翠玉白菜,就是玉石的本身有綠、白二色,經過匠心獨具的巧作,使它成為一件人人讚美的藝術品。

◎受沁

  古人既以玉為崇高之美的對象,生而佩玉,死而以玉殉喪,便沿習成風。這些附葬物隨著人入土,年深日久,相鄰的礦物質,便漸漸滲透到玉裡,使原來的玉色和玉質產生了變化。銅器入土年久,則會產生青綠色,如土中含銅,玉就會受沁,變成綠色。如受水銀沁入,玉色呈黑色。而沁是滲入或吸收的意思,所以就將這種變化稱為受沁。

  除了殉葬玉器會入土外,還有戰亂時,玉遺失的機會很大,也造成玉入土受沁的情形。出土古玉中,有受一色沁的,也有二色,三色,四色,同時沁在一塊玉上,也有各種巧沁花色,產生不同紋理變化。古玉入土較久,受沁越深,所以入土重出的玉,沒有不沾顏色的。

  如果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和說明,那就比較科學化和合理化了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由於土質的酸化作用所引起的。像日本的濱田青陵氏就曾經考證說明,「從土中發掘的玉,因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會產生分解,裂痕循著玉石的脈絡而深入到內部。因為含有鐵質的酸化,就會變成琥珀黃,或者變化深褐色,也有的時候會變成黯黑色。」這裡所指的玉,應該是講白色的玉,在受沁之後,可能會變成三種不同的顏色。如果是其他顏色的玉,那麼在受沁之後所變的顏色,也一定是玉器的本色,再加上黃、褐,或者黯黑色,所產生新的色澤,自然又不會相同。

  近年來考古學家們和地質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為受沁是由於玉質在受熱之後,所產生的變化。像是玉在石灰岩中加熱即可能變成雞骨白。古玉中的雞古白是古玉中難得的一種,它的顏色雖然已變得好像煮過的雞骨一般,仍沒有失去其溫潤的光澤。火燒過的玉則不同,它也變成了白色,但乾枯得像一塊石灰,沒有一點潤澤的感覺,這種便不能叫它雞骨白,二者一看便能分別出來。古代殉葬的玉入土的年代久遠,受到地熱的影響,於是發生了變化。由於埋葬岩層的不同,由玉器表層深入玉理的變化也不盡相同。考古學家們和地質學家們的這兩種說法和見解,應該要比玉器商人的揣臆之說可靠得多,也容易叫人相信,至少他們是有學理的根據和實驗的證明。

  出土古玉講究沁色的好壞,一些礦物質如水銀等,沁入玉體中,如果沁得好,稱為巧沁,十分值錢。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玉蟬,周呈雪白色,獨兩眼泌作赤色,便是巧色,便是巧沁。其他如沁成色如蒸栗,叫做「玵黃」,如泌色更深,復原時酷似蜜蠟,則稱「老玵黃」。沁色藍如青天稱為「玵青」,若色深如藍寶石,則稱「老玵青」。另色如翡紅的桃曰「孩兒面」。色如烏金稱為「純漆黑」。又銅綠沁入者形翠石,則稱「鸚哥綠」。上述這些沁色,大多為收藏家所喜,但有一種非青非綠如敗菜的,稱為菜玉,是玉之下品。

  清朝時,玉工為能雕琢出精巧的作品,而衍生出一種人工染色的方法,俗名叫「烤皮子」。做這種玉器的目的,不是為作偽,而是喜歡這種顏色。
  因為河中玉子有時經日曬水漬,表面上生出一種近乎紅黃色的表皮,如果雕一件器物,留著這層皮,倒也好看。以後收藏家喜歡收購這種玉器,而這種材料不可多得,便有人設法做出一層假皮子。製作的方法則採用了偽製古玉的「提油法」。偽製古玉的人有辦法可以把新玉烤薰,使它變成舊玉的顏色,叫做「提油」。
  提油又有老提油與新提油之分,烤皮子便是利用這個方法,把玉的表皮烤成褐黃色,所以叫做烤皮子。烤皮子的辦法盛行在清乾隆時代。例如雕成一個桃子,就把桃嘴的地方烤成紅黃色。雕一個雞蛋,有時把全身烤上皮子,好像一個薰雞蛋。有時把蛋的一端琢平,用泥土糊上,然後烤皮子,烤完之後,把泥去掉,好一個薰蛋切去一端的樣子。但是這種玉器失去天然之美,不為賞鑒家所重。

  古玉的價值比新玉高,商人便有偽裝古玉的辦法,偽造玉色的方法就多了。做這種玉器的人十之八九是為牟利,所以採用的方法都是簡單而速成,以求本小利厚。以染色法製造出受到塵土浸蝕的表象方式很多,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將玉用滾開的油炸,使白玉變色,成為古玉般似古樸質實的色澤,美其名叫做「油炸鬼」。

  現在有人用化學原料染玉,企圖魚目混珠。染玉的目的無非博得愛玉者的購買慾,其他方面可以提高售價。目前到玉器拍賣場中,除了仿玉之外,也極有可能買到染色膺品:像白底青的玉佩、三彩福祿壽的手環、黑璞的漢玉,這些可能都是經過高溫高壓加色過的,或人工合成的。一般來說染色品雖綠,但是色是飄在器飾的外表,血色雖紅,但是呈現醬色或者茶色,都不是正色,同時更缺少了一種勻潤的天然色澤美,這就要憑各人的眼力和經驗去仔細端詳研判了。

  所謂古玉,大多是曾經入土而又被挖掘出來的玉器。玉器入土,在土中受酸化作用而改變了它的色澤,有時變得五顏六色,比未入土前更好看。但是在古玉剛剛出土的時候,是看不出這種顏色的,因為它的外表蒙著一層土鏽,我去原來美麗的色澤。小心而慢慢的除鏽,叫做「脫胎」。所謂「盤功」,就是經常將玉放在手中揉搓,或放在小絲袋內,繫在身邊,使玉恢復原來的光澤和顏色,大概需要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原狀。若要求快,則用武功的方法,將舊布包著玉,輕輕揉擦,去除土鏽,再用新布用力搓,那麼玉的色澤會漸漸恢復,三年後玉石可以展現原來的美麗。

  經由這些方法,埋葬很久的古玉再注以新生命,而人們在賞玩中,也逐漸產生對玉的尊敬和喜愛,這是不分時代的賞心樂事。

lovesu 2006-05-14 02:12
《玉的型制》
  雖然玉石產地遍布世界各地,但將玉石雕琢成器又如此尊崇者,只有我國。我國的文化事實上和玉是分不開的。自從商周以後,玉的雕琢和形制便和禮制產生直接的關聯。禮器和符節器是研究玉史發展的人比較關切的;而民間大多數的玉器愛好者和蒐藏者較關心佩飾玉和喪葬玉的典故。
  至於鑲嵌是從緬甸玉石輸入我國以後,藝術設計人才對於裝飾玉所產生的重要靈感與貢獻。因此玉在我國,不只是具有藝術發展上的價值和崇高的地位,而且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有著幾千年不容稀釋的情感。談到玉器的原始,必須上溯到史前的石器時代。從考古發掘的報告上顯示,在距今十到二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跡。在這些遺跡中,開始有部分美麗而硬度很高的石器出現。這些美麗有色的英礫石器,可以說是中國玉器的原始。

◎玉器的功能
  我國玉器的功能大致分為五大類,包括禮器、符節器、佩飾器、鑲嵌器、喪葬器等。

○禮器
  禮器中的玉器以朝聘用的六瑞與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為主。禮器中的六瑞是六種器物,由政府頒發給國家的高官,做為爵位的憑證,叫做瑞。王及公、侯、伯、子、男共是六等爵位,所以有六瑞。王及公、侯、伯的爵位最高,他們的瑞是圭;子、男的爵位較低,他們的瑞是璧。更清楚的說是,鎮圭、桓圭、信圭、躬圭分別由天子、公爵、候爵、伯爵所執掌,這些禮器的形制相同,而以尺寸長短來分別尊卑,並且加以命名。而子爵、男爵所執掌的是穀璧和蒲璧,形制也相同,但以紋飾來區分。封建時代,君臣不可無辨,所以執瑞玉來辨視君臣的尊卑以及諸候的階級。而圭璧這種玉器就是他們的信物,每當君臣相見或諸侯互見的時候,都手執瑞玉,然後再將信物收藏起來。

  六器是六種器物,用來祭祀天地及四方之神的。六器是指蒼璧、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蒼璧、黃琮是用來祭祀天地;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是用來禮祭東西南北四方。這些名稱中的第一個字是代表玉的顏色,第二個字則是玉器的名稱。例如蒼璧就是用蒼色玉製造的璧,蒼代表天的顏色,所謂「蒼蒼者天」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而黃琮是因為土的色澤是黃色,所以用黃色的玉來製作。中國人早有天圓地方的觀察。祭天時能代表天的必須是一件圓形的器物,璧正好是圓形,所以就被採用了。方形的琮禮祭地,其他四方所取的形狀是根據五行之說再加以圖案化。

○符節器
  玉器的功能除了禮器外,還有一項符節器有很大的作用。古時候,當天子要派遣使臣出使國外,或到某一個地區去執行某項任務時,就賜給使臣一項信作為傳達天子命令的證物,這就是符節器的由來。上古人民純樸,可以用這種形制簡單的符節器,但是這類玉器很容易偽造,所以東周以後就改用虎符。虎符制度就是把整體的虎形符剖分為兩片,政府與將領各執其一,虎符的形式在剖面上有的是圖案,有的是文字,一面上是凸起的文式圖案,一面是凹下去的。徵調的時候,受命者把兩片相合為一,才相信這是真正的命令。

○佩飾器
  佩飾玉是佩帶的飾物,戴在頭上、頸間、腰間的裝飾品。人們的飾物起初是用獸牙、鳥骨之類,經過長期的使用,後來改用玉仿製,如玉觿、圓玉勒,它的形狀近似獸牙與骨管。其它如玉笄、玉珩、系璧、鳥獸紋珮都是佩玉。翁仲、剛卯也是佩玉,同時它們又是一種壓勝之物,是古代的避邪玉。
  古人都將數塊玉穿連成串,佩帶腰間,走起路來,使玉與玉相觸有聲,這就是玉藻所說的:「古之君子必佩玉。」的玉珮。此外佩玉兼有實用的,在腰帶上的帶鉤、射器時手指上所戴的玉韘。

○鑲嵌玉
  鑲嵌玉是鑲在器物上的玉。例如:玉琫、玉彘、玉珌,是鑲在劍身上或劍鞘上的飾物。其他像鑲在杖上的玉杖首,或嵌在帶上的玉帶板都是經常所見到的。

○喪葬器
  喪葬器是一種殉葬的玉。相傳人死之後,把玉放在九竅裡,屍體就不腐朽,所以有用玉殉葬的習俗。放在口中的玉叫唅,放在耳中的玉叫瑱,放在手中的玉叫握。
  古塚中出土的唅有很多是蟬形的,這是因為蟬的形狀與舌形相似,放在口內較為適合,這一種玉蟬也叫做唅蟬。總之古人認為玉是陪葬之物,也是防腐之寶。這些出土寶物提供了我們研究中國古玉器演進的參考,以及古人對玉石迷信程度,頗有價值。

《玉的形狀分類》

  傳統古玉中,環狀玉器很多,最常見的有璧、環、瑗、玦。它們的形制都是圓形板狀體,中間有一個孔。這些環狀玉器在禮器中,像穀璧、蒼璧;符節器中的玦、環;在佩飾器、喪葬器中也都曾出現。其他還有舞樂器,用在歌舞中。古代人遇有可喜的事自然發出狂歡的歌聲,揮舞著使用的兵器或打擊器皿發出音響來配合,這種演變,玉兵如斧戚之類的都變成了舞樂器。另外像文具中的筆架、臂擱、硯池,陳設用的山子、花插、花董;仿製的瓜果、蔬菜、人馬、車船,以及盤盅、酒盃、茶壺等用玉石雕琢的,不勝枚舉。在上述玉器中,佩飾器尤其有極重要的地位。原因是佩飾器形制繁多,從頭到腳,每一個重要部位幾乎都有裝飾物,而且每一個部位又不只一種。

  此外,禮器中的玉器雖然也在玉器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因禮器都用在祭祀天地,君臣相見等時候所持用,要求莊重樸實,所以大多很少經過雕琢,以素面為主。而佩飾器原本就是裝飾用的,當然要以雕琢裝飾,紋飾美觀為主,藝術價值也高,這類玉器因此成為古玉投資者和鑑賞者的蒐集目標。

◎璧,環,瑗,玦
  璧的外形像個大月餅,中間有個圓孔,玉的部分叫肉,中間的圓孔叫好。如果肉的寬度大於好,就叫「璧」。肉的寬度和好的寬度大約相同,就叫「環」。如果肉的寬度小於好,就叫「瑗」。而環有缺口的就叫「玦」。簡單的說,凡是寬邊而孔小的是「璧」;窄邊孔大的是「瑗」;邊與孔相等的是「環」;而小型的璧、環、瑗,直徑不超過五公分的都叫系璧。璧除了用在禮器六瑞中的穀璧、蒲璧,尚有六器中的蒼璧。其實璧最大的用途是做為饋贈的禮物。而環是裝飾器;瑗原來是兵器,後來演變為裝飾器;玦可作為符節器、腰間飾物和耳飾。

◎琮,玉勒
  琮的形狀是方柱體,當中卻是上下相通的圓筒子。琮的外面有光素的,也有紋飾的,紋飾的結構大都相同。古時候的祭祀玉器是用幾塊玉,用繩子穿聯起來,塊數並不一定。後來有人覺得先把玉雕琢成幾塊,再用繩子穿聯起來,何不雕琢成一塊玉,用紋飾表示出它是由幾塊玉串成的,豈不省事。這種形狀的器物,大的便是「琮」,小的就是「勒」。故宮收藏的琮,數一數看,那是十七塊玉的形象;另一個是六塊玉的形象,還有一個比前面兩個都小,這就是一個「勒」。根據現代人考証,琮是代表女性、陰性,和圭正好相反。琮既然代表女祖,而為人民禮拜的對象,琮的使用就廣了,這也是存世的琮比較多的原因。

◎圭
  圭是由古時候的石斧演變而來的。斧既然是古人每日不可或缺的器具,使用日久,而產生感情。在器具汰換之後,石斧雖然失去實用價值,但仍懷念曾有的貢獻,於是留作紀念,供奉如神明。而後政府利用人民崇拜石器的心理,將石斧、玉斧用來做為朝廷禮器,於是產生了「圭」的形制。所以圭的形制和斧的形制是同類不同形的兩個器物。它們都是上端前薄,作方頭的形狀。台灣故宮博物院陳列著兩件商圭,很受參觀者的喜愛。其中一件,整個玉器呈赭石色,器身遍布土斑。而故宮所收藏的玉圭,凡是經過清高宗乾隆皇帝鐫刻有御題詩的,都上下顛倒。像展示的兩件商圭,就是以厚而狹的一端作為上端,這是為了遷就文字的排列方便,才這樣擺置的。

◎璋
  璋的形狀好像是平首圭的頭部,由一端沿四十五度角剪去一半。

◎琥
  琥是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用白玉來雕琢,尺寸形制沒有圭那麼嚴格的規定,但必須是虎形。該形或立體、或扁狀、或匍狀,應該是完整的「虎」。

◎璜
  璜的形狀像上弦月,兩頭削平,窄窄的,小半圓形。璜是祭祀北方之神的禮器,用墨玉來雕琢。北方之神為玄武,玄武指龜神,用龜殼的外形,和璜相近,加上龜殼的顏色接近元玄的墨色,所用來祭祀北方。璜在中間靠上端穿一個小洞,有時兩頭各穿一個洞便於穿繩。小型的璜是佩飾之物。

◎珽
  珽的形狀是呈橫長方形狀,樣子很像橫過來的戒尺。
◎瓏
  瓏就是玉製的龍,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求雨或欣賞。

◎剛卯
  一般人認為最避邪的三件寶貝是剛卯、翁仲和司南珮。剛卯形狀小小的,長四方形,玉表上雕有三十二個簡體字,都是避禍避災的詩句。因此剛卯是人人最喜愛佩戴的避邪飾物。

◎翁仲
  一般佩飾翁仲高不過尺。它的外形是一個老翁,著寬衣博袖,雙手合十。雕琢簡單,俗稱漢八刀,意思是七八刀就雕成了。

◎司南珮
  司南珮的形狀像兩個對寫的凹字。左頭雕一隻小杓,右頭雕有一隻小盤,中間有個小孔便於穿繩佩掛。司是在外主事的意思,南就是東南西北方向的指導,所以出門佩司南是為吉祥。

◎韘,班指
  韘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保護手指,減少弓弦磨擦的力量。韘的形狀進一步演變成了班指,是套在大拇指或食指上的一種裝飾品。韘形珮就是把韘伸展開來,變成平面的一種佩飾。韘形珮形狀較大,是佩傭中最華麗而又突出的一種特殊佩飾。

◎帶鉤
  帶鉤原是胡人的襟扣,後演進運用為腰帶,所以叫帶鉤或帶扣。長的帶鉤是襟扣,短的就是腰帶所用。帶鉤的基本形制是S形,下面有柱。主要用途是鉤掛腰帶上的佩物。

◎觿
  觿是由獸牙、獸角轉變而來,後來用玉琢獸牙形的佩飾都稱為觿。

◎笄
  笄的形狀和現代的髮簪很像,是古代的髮飾。

◎動物紋珮
  古代有很多動物外形的佩飾,像龍紋珮、人紋珮、獸紋珮、鳥紋珮等。其中的昆虫珮以蟬紋珮最多。

◎劍飾
  劍飾共有四件,分別是首、琫、珌。劍本身握手部分頂端鑲嵌的那件玉叫劍首。劍身與劍柄之的間的那件叫琫;劍鞘中間的玉飾叫;劍鞘最下端的那件叫珌。璲是佩劍附屬品,是一種革帶飾物,可用來繫劍而勒於帶間。

◎辟邪
  辟邪原名異獸或怪獸。凡短腿、有翼、雙角、束鬚或連鬃的動物玉雕,都稱為辟邪。

lovesu 2006-05-14 02:14
《玉的雕琢》

  古代的玉器由於用途有別,造型不同,雕琢的技法也很複雜。玉的硬度在石類中算是高硬度的,鋼鐵都刻不動。以現代的科學工具來運行雕琢,自然不成問題。可是回溯上古,雕琢硬度較高的玉,真是萬般困難。治玉的方法只賴於琢磨。
  以前的記載中,常常說有一種昆吾刀,可以刻玉,甚至說它切玉如泥,這是形容過甚的話。昆吾刀就是金剛石,金剛石的硬度高於玉,因此可以用它來刻玉,現在仍然使用在玉石的雕琢上。
  考古資料証明,新石器時代就己經出現角閃玉所雕琢的裝飾品和生產工具。到了青銅器時代,玉雕藝術更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這是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以石攻玉的方法。凡是硬度在七度以上的礦物碎沙,都可以用來剖解、琢磨玉。七度的石英俗稱黃沙。八度的柘榴石俗稱紅沙。九度的剛玉俗稱黑沙。十度的金剛石俗稱金剛沙。
  這些都是常用的磨玉沙,配合竹、水、銅、鐵、鋼等各種質地的工具,來製作玉器。琢玉原則上是用以石攻石的方法。在石器時代,所有石器的製作都是以石擊石。也就是說如果你選定了一塊石頭,做一件器物,就去找比它更硬的石頭去打擊研磨它,然後才能製成預想要的器物。
  製作玉器與製作石器一樣,也有賴於硬度高於它的石來研磨打擊,可是比玉硬度更高的石已是很少了。製玉器的人便想出辦法來,利用鋼鐵的力量來幫助它,這個用鋼鐵為主,製造出的簡單琢玉機器,就是「旋車」。而那些硬度比玉石還高的沙石,給它們一個總稱,叫「解玉沙」。旋車與解玉沙是製玉的兩樣重要東西。旋車的原理相當於木工的鑽子。木工的鑽軸是用麻繩或皮帶正反纏連按手,不斷拉動,就能反覆運轉,使尖銳的鑽子能順利的鑽成孔。
  琢玉的必需品解玉沙有好幾種,其中紅沙是供圓鋸剖玉時用的;而黑沙是旋盤琢玉時用的;珍珠沙是用來磨玉,使表面有光澤。我國的琢玉法在漢代以後沒有什麼改變,保留一點的說,在宋代以後是不會有所變更的。大致來說,琢玉總共有六個步驟:一是剖玉。二是大略解成所設計器物的輪廓外形。三是依理想中的器物整理。四是精雕細琢。五是雕花。六是上光。如此一來一件完整的玉器便雕琢完成了。
  玉是一種硬度很高的質料,雕琢不易,想要雕出一件玲瓏剔透的器物是件費時的事,而且需要相當的技術。因此「製作細」便成為精美玉器的條件之一了。如玉之名器─「白玉花薰」,這件器物是用來盛鮮花的,可以嗅到花香。它必須是一個鏤空紋飾的東西,才能散出花香。玉工用鏤空的方法,把枝葉之間雕透,又把枝葉雕得很深,使它有立體之感,這件器物的製作是很值得珍愛的。
  自從漢代通西域之後,玉的來源豐富,用途擴展到日用品方面,雕琢的技術從而有所改進,可能比殷商更為精巧。我們在殷商的古玉中,常常看到細小的穿孔和細密的花紋,可能在工具方面不致比漢代缺少。但是大件的玉器,漢代普遍的比上古要多,那麼在這些工具的使用上也許不是前代可比。南北朝以後,唐代雖已愛好用玉,而在琢玉方面,不過是承襲兩漢的餘緒,沒有什麼進步。
  宋代專設「玉院」,對於禮器飾物的製作花紋繁縟,並利用一塊玉石上的多彩顏色,依它色澤延及範圍,設計出一種器物、花果或虫鳥之類。對於那些顏色所顯示的東西,一玉雕成,栩栩如生,令人歎服其技藝的精巧,堪稱為「巧作」。巧作的意思是玉工用他們的巧妙的心思,利用玉料的色澤做成肖真的器物。巧妙心思的玉工與色澤適當的玉料必須二者兼得,才能製作出好的巧作玉器。
  翠玉白菜這件玉器幾乎是人所盡知的一件國寶,在巧作玉器中這件最受人注意。瑪瑙福壽筆洗也是一件巧作之器,它是全身紅色,只有一小部分是白色。玉工把紅色部分雕成老桃樹,有兩個桃子表示壽。把那一小塊白色部分雕成一隻蝙蝠,表示福,而成一個福壽筆洗,這也是最受人喜愛的一件器物。

《玉的紋飾》

  紋飾是玉雕藝術的重要環節之一,很多玉雕器名往往與紋飾有所關聯。比方穀紋璧,因為璧上雕琢有穀紋,我們就叫做穀紋璧。如果我們不懂紋飾就無法正確稱呼它的名字。因此紋飾是玉雕藝術重要的一環,現在來介紹常見的紋飾。

◎穀紋
  穀紋的形狀有很多種,我們人類生存賴以五穀雜糧,人們為紀念它,雕以穀紋。它的形狀像是發了芽的種子,圖案的設計演變就像畫面上所呈現的,凡是看到這形狀的紋飾,我們都稱為穀紋。如果將穀紋琢在璧上,就稱為穀紋璧;相同的,如果穀紋展現在瑗上,就叫做穀紋瑗。

◎乳丁紋
  乳丁紋又叫乳突紋。不管何種稱呼,都在說明乳房突出的部分。乳丁紋的形狀是在玉器的平面突出圓圓的一點,代表乳頭。一件器物上不是琢一個乳丁,而是琢很多個乳丁,成整齊排列或不規則排列。

◎雲紋
  雲紋也是紀念紋飾之一。前面談到的穀紋,穀籽發芽生根,沒有雨露滋養,不能長大結果。天要下雨必須有雲,無雲不落,無雨禾不生。因此古人琢以雲紋,一是敬天,二是紀念。

◎螭蚊
  螭蚊,螭就是無角龍,春秋以後凡是蜥蜴類的爬蟲,如四腳蛇、璧虎等的圖案,也可以叫做螭蚊。螭蚊就是在玉器上雕一隻像蜥蜴的爬蟲,大多頭上有一撮鬃毛。如果呈半圓形的螭,叫蟠螭蚊。

◎虺紋
  虺是小蛇的意思,古人琢紋飾,多為凶猛、狠毒的動物。而虺是劇毒的小蛇,凡在玉器上琢有小蛇一類的紋飾,便是虺紋。很多虺糾纏蟠繞在一起,便叫蟠虺紋。

◎蒲紋
  初期的蒲紋是用三、四條斜形短線形成,後來又用三條平行線交叉。一直發展到以三條平行線相互交叉成形的圖案,十分美觀,才算是定了型。總之,古人設法用線條來表現出織蒲的紋路,紀念古代席地而坐的蒲席,所以叫做蒲紋。

◎夔龍紋
  夔是山野怪獸。所謂夔龍紋,只要是軀體為龍形而短小者,不論是側雕一足,或雙足,都稱做夔龍紋。

◎圈紋
  圈紋有兩種,一是單圈紋,另一個是雙圈紋。單圈紋就是一個小圓圈,雙圈紋就是小圓圈內又套一個小圓圈。
  圈紋代表團結,因此各族人類須要團結,而以圈紋象徵團結禦敵的標誌。

◎饕餮紋
  饕餮是貪吃的動物,當初是蠻夷的名字,應該是一個民族的圖騰。
  饕餮紋大多琢於鼎蓋之上,琢在玉器上的饕餮紋也不少。凡是一隻惡形惡狀的獸面,僅琢一面孔,而無下巴者,都稱為饕餮紋。它的含意是叫人節食,不要貪吃。

◎弦紋
  弦紋呈上半弧或下半弧形狀。凡是半弧線構成的圖案,都叫弦紋。

◎綯紋
  綯紋是兩股、三股繩索絞一起的形狀,也稱為繩紋。繩紋多琢在圓形器物的邊緣或圓器物中間,形成小綯紋圓圈,呈兩層綯紋紋飾。往往在雙綯紋中間,琢以其他紋飾,增加美觀。

◎輔紋
  輔紋顧名思義就是輔助的紋飾。比如,雙身獸面紋它的身材部分顯得單調也不美麗,就在空白的地方以輔紋補白。這種紋飾多琢在圓形器物上,而且都是對稱形式。

◎雷紋
  畫面上呈現的圖案都叫雷紋。

◎獸面紋
  獸面紋就是野獸的臉孔雕琢在玉器的表面,有突雕式、陰雕式。無論用何種雕法,都在顯示野獸的面孔。不過有些獸面紋分不出獅、虎、豹以及其他怪獸面相,都叫獸面紋。

  近代也將饕餮紋歸類為獸面紋。如果有一隻完整的猛獸,就叫虎紋、虎形或立體虎;有翼獸叫辟邪;象叫象紋、象形或立體象;龍叫龍紋、龍形或立體龍都可以,而不可以叫獸面紋。

lovesu 2006-05-14 02:17
另,一些有命名的玉石紋飾

◎戰國穀紋璧
  玉色近黑,有深黃色斑。兩面均琢穀紋,紋不凸起,只用凹線琢穀紋之輪廓。邊緣處琢乾隆庚寅孟春御題詩,下鈐「太」「璞」連珠小印,按「乾隆庚寅」為西元一七七0年。帶木座,座上刻詩與器同紋。

◎戰國穀紋環
  白玉,周身赭斑。兩面均琢穀紋,紋飾凸出明顯,廓外邊琢清高宗御題詩一首,款署「乾隆甲申仲春御題」,按甲申為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帶紫檀插屏形座,背後刻詩,與器同文。

◎戰國乳丁璧
  青玉,有黑斑及黃斑紋。器內外廓處各琢弦紋一圈,兩紋之間琢三種不同方向之平行線紋,在其相交所形成之六角形中,各琢一乳丁,乳丁不甚凸起。

◎漢乳丁璧
  玉色璊斑,有黑色斑紋。全器內外邊緣各有弦紋一圈,一面琢丁紋,紋粒明顯,排列不整齊,一面琢螭紋,廓外鏤空雕獸紋,上嵌附一金屬掛鉤。

◎戰國雲紋璜
  玉呈赭色,器形較寬,已接近半璧,兩面正中琢獸面紋,兩端琢龍首紋,所有紋飾均有雲紋,係由繩紋琢成,廓外並有凸起紋飾,此為戰國時代最通行之紋飾。

◎漢雲紋瑗
  白玉,間有赭斑。此器兩面紋飾均為由雲紋組成之圖案紋飾,內外廓各有平直之帶紋各一道。

◎宋雲紋珮
  青玉,有赭、黑色諸斑紋飾。器作佩璜之形,但較佩璜為大,面以凸出部分鏤空雕兩相對稱之龍紋,廓外兩端有脊稜,近外緣中央有一穿,內廓龍首處繫有絲帶,兩面紋飾相同。

◎戰國螭紋珮
  白玉,全器受沁,滿布赭色斑紋。全器以螭形為主體,作盤旋之形,螭首在正中下端,螭尾微向上捲,造形頗流利,器身中央上端琢有一穿,面淺雕雙環雲紋,兩面紋飾相同。

◎宋螭紋環
  青玉,部分邊緣有赭斑。器作板圓形,孔較大,廓內外以帶紋為界,器面浮雕雙身螭紋,兩螭尾部相互纏繞,而成圖案化紋飾。

◎漢蒲紋璧
  碧玉,有灰斑。紋飾分兩圈,中間隔以繩紋,外圍淺琢三圖案形鳥紋,內圈為由三條直線交叉而成之蒲紋,均為細凹線所琢成,兩面紋飾相同,按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男執蒲璧。」蒲璧亦為禮器之一,為男爵所執,此器尺寸不合,且紋飾又有鳥紋,當不屬於禮器,或係饋贈之用。

◎漢蒲紋環
  白玉,有赭斑。此環蒲紋由兩種不同方向之平行線紋所組成,故其相交處形成菱形,與一般由三種平行線交叉而成的六角形者不同,線紋雕刻較深,菱形頗似乳丁。

◎戰國石璧
  石灰色,略有淺赭色。一面刻紋,一面光素,面上先琢極淺之兩種平行線紋形成方格,在線紋交錯之處,琢一雙環紋,此種石璧在戰國墓中,時有發現,多為一面刻紋,蓋質既用石紋亦從簡也。

◎戰國弦紋瑗
  白玊,有土黃斑,按此器為筒形,古之瑗形有兩種,一為板狀體之大孔璧,一為內廓加高略成竹筒形,肉部仍為板狀,此器去板狀部分,僅存中間之筒形,蓋亦腕飾之器,器身上下各圈弦紋一道,中間亦以弦紋三道為飾。

◎周弦紋玉飾
  玉色灰黃。器略近靴形,面上均凸起弦紋一道,較短一邊各有長方形深槽,似為他物上之嵌件,製作淳古,古色盎然。

◎漢繩紋珮
  青玉。此器以繩紋為主體,作八寶中盤腸之形,兩端各有一結,此器不論形制,玉質皆甚新。

◎戰國瓏
  玉色黃,有赭斑。器形如瑗,身為繩紋,頭尾相接,龍頭上有一角,張口作欲銜其尾狀,頭上並有一穿,即以此穿為眼。

◎戰國雲紋瑗
  白玉,周身黑斑。器內外緣各琢以弦紋一圈,皆向內琢成斜狀,兩面均以浮雕式,雕各形排列不規則之雲紋,滿布其間,但無紊亂之感。

◎戰國韘形珮
  白玉,有淺赭斑。廓外鏤空龍紋,器身均用細凹線琢雲紋,孔較一般之韘形珮為大。

◎漢穀紋璧
  青玉,周緣有赭黑色斑紋。器近環狀,頗薄,孔由一面所琢,兩面紋飾相同,紋分內外兩部分,中間以繩紋一圈間隔,內圈琢乳丁紋,外圈琢三雙身獸面紋。按此種紋飾,近代發掘漢墓中所出之璧,多有此類者,為漢璧中最常見之紋飾。

◎漢扭絲紋環
  玉色兼赭、黑、綠三彩。周身作扭絲紋,肉中部較厚,內外廓漸薄。

◎漢瓏
  白玉,微有赭斑。器雕龍形,作首尾盤曲相接而成的瑗形,尾部向外捲曲而銜一小龍,龍首張口,啣一珠,鳳眼,頭部以雲紋為飾。器廓外滿琢脊稜,器身琢環形紋,兩面紋飾相同。

◎漢觿
  白玉,尖端受沁成赭色。全器仿古觿之形,而體較一般觿之形為大,紋飾以龍形為主體,作上寬下窄之形,作張口之狀,口上並琢一牙,鳳眼,頭之下凹琢穀紋,器身淺凹雕雲紋,雕工不精,線條不甚流利,其背部有一象鼻穿,兩面紋飾相同。

◎宋雲紋盃
  玉灰色,有赭暈。器形上豐下歛,器身紋飾分三節,每節各以圖案化之雲紋為飾。
 玉雕紋飾只是美化藝術之一,命名的意思除了特殊含意之外,只是美觀而已,不必刻意去強調它。將美好的玉材琢磨得更美是自古以來致力的文化藝術。技巧高妙的玉工雕刻出無數難以比擬的世界奇珍,而其背後也隱藏了對玉深厚的敬愛。

《歷代名玉》

◎商圭
  玉色灰綠,一端沁成黑色。兩面均琢獸面紋,眼為目雷紋,口有四銳齒,耳垂處有圓形耳飾,與南美洲瑪雅族人的耳飾形制相似,其旁並有觿形之飾,清高宗時,曾加刻內府印章及御詩文:一面刻「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二璽及識語一則;一面刻「八徵耄念」一璽,及五言詩、七言詩各一首。

◎商素璧
  青玉滿斑,有赭色及青灰色斑紋。呈圓板狀,全器周圓不甚規則,直徑不等,厚薄不一,兩面皆有製造痕跡,璧之邊緣,有一處自然凹缺,係原玉材本身缺損,孔由一面琢成,帶紅木座架,座底雕「靜怡軒珍翫」五隸書,木座為清代製作。

◎西周素環
  白玉,有深赭色斑。器形不甚規矩,孔由一面所琢,兩面大小不等,樸素無紋飾。環之為用,多屬佩飾之器,亦有用於符節者,如廣韻所載:「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賜玦則絕。」蓋取「環」之音與「還」之音同也。

◎西周駔琮
  碧玉,沁為赭黑諸斑紋。此為故宮所藏最大之琮,上歛下豐,駔紋凡十七節,每節均以獸面紋組成。此種大琮倫敦大英博物館亦有一件,為英國已故收藏家Eumorfopoulus舊藏。

◎周素璜
  玉色淺黃色,周身赭斑。此為故宮所藏最大之璜,以器上之製造痕跡觀,疑原為璧,經後人切割成為璜形器。原無紋飾,清高宗時,一面琢「天然同德」及「乾」「隆」二字連珠印,一面琢「半規韞彩」隸書及御題七言詩,款署「乾隆御題」,下鈐「得佳趣」及「乾隆宸翰」二小印。按璜之形為半璧,禮六器之一,用以禮北方之神,璜之小者用作佩飾,大都琢有紋飾。

◎周珩
  白玉,受沁成黃斑紋。樸素無紋,一端有一孔,一端有兩孔。珩屬服御器中之佩飾器,說文云: 「珩,佩上玉也,所以節行止也。」而珩為成套玉珮之主幹部分,其下尚可聯其他雜珮於其上。

◎戰國瓏
  黃玉,有赭斑。龍首尾接相如瑗形,身上琢雲紋,一面在近尾處琢一螭。按此器似瑗,而大小與今之手鐲相近,其用蓋與瑗同,為腕上之飾物,如手鐲然,非禱旱之瑞玉。
  漢代所發展的裝飾玉最著名為的翁仲、剛卯、辟邪三種形制。相傳秦朝時有一個叫阮翁仲的人,力大無窮,相當威猛,當時還沒有一個人比得過他。在他死後,便鑄造他的形象,立在宮門前做為紀念。慢慢的,後人省略他的姓氏,直接稱呼翁仲。久而久之,便依照翁仲二字的本意,而雕成一個老翁了。漢代的喪葬玉,因為厚葬風氣盛行,所以非常講究。立體的動物雕刻也是漢朝藝術的特色之一,在造形上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漢代玉器的樣式固然很多,但是影響後世玉器雕琢藝術最大的還是文玩類的玉作。所謂文玩類的玉作大多為小型玉器,主要是把玩欣賞之用。

◎漢圭
  白玉,周身有土斑及赭色,灰色斑紋。圭上琢流雲托日、山水星宿之紋,近下端處又浮雕一璧,上飾螭紋。按圭之制,周禮有「杼上終葵首」之文,言其上端削薄且廣而方,尖首之圭時代較晚。
  漢代道教盛行,其教義多托跡於山川河嶽,其所製尖首圭形,上琢日月、星辰、七星八卦、十二章之文,以為法器,北圭蓋即道家所用。此圭之上又琢一璧,乃誤解周禮玉人「圭璧五寸,以禮日月、星辰」之文,以為圭璧乃一玉所琢成,而不知為用一圭一璧,以為祭祀之用。

◎漢蚩尤環
  青玉,通體滿布黃赭斑。器作環形,似今之玉鐲,肉窄而厚,外廓邊緣圓渾,琢四凸雕獸面紋,勻列在器四方,此種紋飾頗似呂大臨古玉圖中「蚩尤環」上之紋飾。

◎漢駔琮
  甘黃色玉,有赭色斑。此器駔紋共有四節,每面駔紋中間琢五言詩一首,為乾隆癸丑御題詩,詩中有「銅膽已千年」之句,故知所配銅膽非清代所製,駔紋上淺浮雕獸面紋、雲紋及八卦紋,刀法規矩方正,當知為清代補琢,底座四面各有一穿。

◎漢釵
  白玉,受沁呈黃赭色斑。此器比一般之笄多出一長圓柱,兩長柱相接於頂端,頂端琢龍首與鳳首,作相對之形,龍形與鳳形作相交之狀,玉質頗淳古,但此器兩柱較短,且長短不齊,是一殘器。

◎漢連環
  白玊,上有灰、赭等色斑。兩環各有一長方孔,以玉圈連接之,為一玉所雕成,每環均一面鏤空淺浮雕子母螭紋,另一面淺浮雕龍紋,兩環內廓皆有帶紋一圈。

◎漢羊形器架
  墨玉,玉色頗潤,色極美。器作跪伏之羊形,一牧者戴尖首笠坐羊背後端上,羊首與牧者之間成長方之凹口,顯示其為其他器物之架,器底鐫清高宗御題隸書五言詩一首,款題乾隆丁亥御題,下鈐篆文二印,「比德」「朗潤」,按「丁亥」為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



  唐代藝術主流在於大型的佛雕以及小件的陶塑,玉器製作並不發達。唐代的玉與商、周的玉性格上迥然不同,反而傾向漢代玉器的式樣與觀賞的用途,作品的表現充滿自由與朝氣。

  宋代是一個玉雕藝術史的轉捩點。宋代玉作一方面以新玉仿製古代各種青銅禮器和玉器的形制,一方面又將一些出土的古玉重新裝飾雕刻,這些都是前代所沒有的現象。宋代玉匠一心一意在仿古,特別是模仿周末與漢初的藝術,使宋代藝術恢復到純中國風格。

  宋代除了仿古風氣外,還有兩種新的風格萌芽,而在元代時逐漸盛行。其中之一是以自然為主,包括雕成水果與花朵形狀的玉碗和深雕風景圖案的容器。第二種風格與第一種恰好相反,以模仿陶瓷形狀,著重簡單線條。

  明代文人講究品味,與文人生活有關的文房用具或擺設無一不要求雅巧。在這種風氣之下,器物的藝術水平自然也提昇。文房工具以玉製作在明代甚為普遍,也成為明代玉器的特色之一。
  清代繼承了自古相傳的中國玉工藝傳統,並達到了巔峰時期。清代征服新彊之後,緬甸北部也納入中國版圖。於是新彊的軟玉和緬甸的硬玉翡翠,便開始大量進入中原,玉的製作也因此大為發達。 翡翠被中國人喜愛從清朝才開始,清代以的中國玉器中是沒有翡翠的。到了十九世紀時,這種美麗的翡翠成為宮廷后妃的寵物。翠玉白菜是清朝某位皇后的嫁妝,翡翠為青、白二色,象徵女子清白的貞操,而白菜上的紡織娘,象徵多子多孫。

  清初,玉器藝術並無特殊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高宗乾隆時代,玉器雕琢技術達到高峰,作品不但多而精美,且足以概括清代玉雕的成就,因此西方人士便以乾隆玉做為清代玉器的總稱。宋代與清代的作品主要以仿古為主。一般來說,如果一件玉器模仿早期銅器越詳細,則屬宋代作品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清代的師傅常以自己的花式加以古代風格,換句話說,清代的作品只仿古作品的形狀,而不抄襲古代作品的細節。
  清代藝術的特色是具有古代風格,一般人認為清代對仿古的作品較宋代更為嚴謹而細緻。故宮藏玉實在有精細得令人驚奇的。像黃玉印章三方,這是三顆單獨的方印,每顆印有一根玉鍊,這些玉鍊是由許多小玉環相接而成的,三根玉鍊又由一個玉環把它們連接起來。這三顆印和這些玉鍊是一塊玉料琢磨而成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膠粘的痕跡。

  我們知道中國人琢玉的方法是以石攻石的方法,在這樣簡單的方式下,雕琢出這麼精緻的作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灣故宮博物院中陳列有同樣的兩個花薰,一個色白,一個色灰,它們的形狀都好像一個大的蓋碗,周身鏤空花紋,都是些花葉花朵。這原是一種存放鮮花的器皿,把鮮花放在裡面,香氣從那些鏤空的孔洞散出,使人看不到花,而嗅得到花香。這兩件東西如果是木製的,叫木匠雕這些鏤空花並沒有什麼難處,但玉器要花的功夫和精力可要難上百倍、千倍。
  歷代玉器雕銘雕款的很少。新玉有許多是琢款的,舊玉則多補刻上銘文,這些幾乎完全出於清乾隆皇帝之手。清乾隆皇帝很喜歡玉,他的詠玉詩句也最多,所以命宮中玉工將他的御製詩款與璽文加琢在玉器的表面。在玉器上琢御題詩可以算是故宮藏玉的一個特點。
  乾隆時有一玉工以染色方法作出此玉色,並雕成青玉蟠螭紋盃。乾隆得之,視之為稀世古玉,愛不釋手。後玉工之孫見之,說此玉為其祖父所作。乾隆要其說出染色之製作方法,玉工之孫詳細道出其中奧妙,乾隆聽而樂之,頓而開之。 肉形石是一巧作。玉工見玉石顏色聯想到三層肉,此石除皮部分,加以染色處理,作出肉皮、豬毛的樣子,其餘皆為自然模樣,觀其外形與真實的肉一模一樣,故名「肉形石」。

《痕都斯坦玉器雕藝》

  清代的玉雕工藝除了承襲傳統的技法與風格加以發展外,更由於高宗對於新疆的用兵,引入了異國風味,回教帝國的玉器大批東傳,宮廷中稱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本為青代對北印度稱謂,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之回教國家的玉器。主要為十八世紀初至十九世紀初,在北印度的蒙兀兒帝國與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雕琢製作的;極少數或許是由新疆回族玉工所雕琢的。新疆多回民,葉爾羌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貿易重鎮。十八世紀下半葉,清高宗開拓新疆,地方領袖或朝廷的派駐官吏多以痕都斯坦玉器呈進。高宗甚為喜愛,常賦詩為文紀念,部分詩文或加琢在玉器的器表。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承襲中亞、波斯與印度的雕藝傳統,又吸收歐洲與中國的藝術精華而成就其特有的風格。痕都斯坦玉器分食器與雜器兩大類,以食器中的碗、杯、盤為大宗。造形上有的全器形成一朵盛開的花,或半個剖開的瓜。器底常浮雕成一朵平展盛開的花朵;器柄的地方多立雕作花苞與纏繞的莖葉,或是一個彎曲的羊頭,羊是唯一的動物的母題。
  在玉材的選擇上,多傾向淺色,且多是單色玉器,追求純淨之美;未見運用多色巧雕者。部分痕都斯坦玉器再以金、銀或各色寶石、玻璃嵌飾花紋,譜出燦爛花麗的風格。以花紋母題而言,這類玉器上多雕琢植物花葉,尤其以莨苕和蓮為主。碗、杯、盤等容器之器耳與器底常為裝飾的重點。晚期雕琢更傾向細薄精巧,器璧幾乎是半透明,清高宗譽之為瑩薄如紙,比之為蟬翅,堪稱為鬼工、仙工。由於玉器器壁細薄,甚至可由內壁看到外壁上淺浮雕的層花疊葉,這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特色
  清高宗常命玉工將御製詩加琢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器表。玉工們有充分的時間摸挲把玩,自然會吸收其風格與技術來設計自己的新作品。故宮痕都斯坦玉器展品中,有一件中國玉工所雕的羊頭瓜瓣形水盛,顯然的採用了痕都斯坦的造形。總之,痕都斯坦玉器對中國玉雕藝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國玉工取其造形、花紋,學習它的精緻細薄,但未刻意去仿製一模一樣的器物,至於作品的功能都是純中國的,如飲茶的蓋碗、書畫時用的水盛、筆洗等,不難在異曲同工之妙中分辨出是中國玉或痕都斯坦玉。
  藝術的交流需要客觀環境的容許,十八世紀下半葉,由於清高宗的開彊拓土,造成痕都斯坦玉器的大量東傳,中痕藝術得以相互激盪影響。中國玉工由這些不同風格的藝術品中吸取了靈感,也就是在自己的創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造型、花紋逐漸被吸收融合,又成為大傳統中的一個構成分子,並活用在日常生活中,這說明了中國文化包容力的深遠博大。
  清代玉器自乾隆、嘉慶之後漸漸衰退,但有清一代,不論是宮廷或民間琢玉都盛於其他朝代,製作技巧也高,因此在整個玉器發展史上,清代玉器的質與量都相當可觀。玉器在源遠流長的發展中,各時代呈現不同的意義與風格,歷久而彌新。新的文化面貌造成新的需求,新的藝術成分不斷融入,匯為中國藝術的新生命,中國人以愛玉聞名,而玉的堅貞溫潤也象徵我們民族的精神。


查看完整版本: [-- 玉石雜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ode © 2003-08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