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兵器譜——武俠世界的兵器大觀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兵器譜——武俠世界的兵器大觀

0
(咳咳,跟某派完全無關= =+)
(以下資料來自中華武俠文學網)



十八般武器.總說       林保淳撰  


武俠小說之所以稱為「武」俠小說,是由於其中展現人物行動與丰采的關鍵,往往便在於人物的「武功」;這一「武功」,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實際存在或「虛擬」出來的「武術」。展演武術,必有相關的「配備」,這些「配備」,就是所謂的「十八般武器」。

「十八般武器(藝)」的說法,大概從宋、元以來就流行了,如元代雜劇〈逞風流王煥百花亭〉就有「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弩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的記載,而〈敬德不服老〉中也說「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這裡的「武藝」,就是指運用「武器」施展出來的「技藝」。

綜合各家說法,「十八般武器」至少有25種以上,而且,不在這些範疇中的「奇門兵刃」、「暗器」,更是不勝枚舉,因此,我們不妨將「十八」看成是一個約略的數字,不必執著在數目上計較。

「十八般武器」是中國傳統兵器的總稱,每一「般」下,都各有許多形製、功能不同的兵器,如「刀」下,有九環刀、雁翎刀、春秋刀、三尖兩刃刀、斬馬刀、砍山刀、大刀……等等,名目繁多。這些兵器,原本都是在實際作戰當中廣泛使用的武器,有部分甚至原來就是農具,如「鈀」是農家用來鋤地、挑草的器具(《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以「九齒釘鈀」為武器,非常有名,正因他在高老莊當女婿時,是莊稼漢的身分),中國歷代的戰爭,很多都和農民有關,因此兵器往往就從農具中脫胎換骨而成。

使用武器,有許多訣竅,不同形製的武器,有不同的施展方法,設計的功能也有不同的重點,如「刀」以砍、斫、劈為主;「劍」以刺、割、挑為要;「槍」、「矛」用於遠刺,「盾」、「牌」適於遮擋等皆是。大體而言,訣竅不外砍斫、挑刺、架掰、遮擋、壓劈、敲擊、鉤扯、遠射、拋擲……等十來項。如果依據兵器的性質加以區分,「十八般武器」可以分成六大類:

(一)拋射兵器:弓、弩、箭、矢、銃

(二)長兵器:戈、矛、槍、棍、棒、撾、殳、杵、桿、杖、鈀、把頭、   鏟、斧、鉞、戟、槊、叉、钂、鉤、大刀、朳、大鐮。
(三)短兵器:劍、刀、鞭、金間、鉤、鐮、錘、鏈、尺、拐、哨子棍、 環(圈)、輪。

(四)軟兵器:流星、綿繩套索。

(五)奇門兵刃:三尖兩刃刀、橛、點穴針、扭子、匕首、鴛鴦鉞、三節棍、盾牌、判官筆、狀元筆、陰陽銳、鐵尺。

(六)暗器:飛劍、飛刀、飛鏢、鏢刀、梅花針、飛針、飛刺、飛鉈、 飛抓、飛鐃、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裝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彈弓、飛蝗石、鐵蓮花、鐵鴛鴦、 如意珠、流星鎚、鐵拳、龍鬚鉤、繩鏢、羅漢錢、噴筒、龍吒、梅吒、血滴子。
 
兵器的形製不一,適用對象也有所區別,武俠小說中柔和嬌弱的女性、溫文爾雅的書生,通常使用輕便靈活、優雅高華的「劍」;身材魁梧、性格粗豪的大漢,則不是用威風凜凜的「刀」,就是厚重沉猛的「狼牙棒」、「降魔杵」之類,就顯示了這個道理。擅於描摹人物的作家,往往將人與武器作緊密的結合,使得武器變成人物性格的延伸,如金庸《神雕俠侶》中的絕情谷主公孫止,同時使用刀與劍,而偏偏以刀為劍、以劍當刀,充分顯示了他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個性;而古龍《大旗英雄傳》中的鐵中棠,以「雲家旗」為武器,雲旗蕭蕭的壯烈之氣,也與他正氣凜然的形象配合無間———都是很成功的例子。在中國傳統的小說中,兵器甚至成為人物的象徵,青龍偃月刀就是關羽,方天畫戟就是呂布,金箍棒就是孫悟空,就是家喻戶曉的例子。

兵器與武功的施展招數也有關鍵性影想,歷代聞名的招式,有些就是從兵器中衍生而來的。中國傳統的「過年」,有貼年畫的習俗,往往在大門上貼著「門神」,這兩位「門神」,是唐朝的名將秦瓊(白面執金間)與尉遲恭(黑臉持鞭),秦瓊以「金間」為武器,最著名的一招稱為「殺手金間」,現在已成為流行的詞語了。此外,如楊家將的「回馬槍」、關羽的「拖刀」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道「十八般武器」詞語的人很多,但知道其中細目的人則寥寥可數,更別提明瞭各武器的形製、功能、源流與相關的趣事了;在這個單元,我們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各位朋友作簡要的介紹。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鲜花:1(介末)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0:58 | [楼 主]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埶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弩的射程比弓遠。

    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廋弩、唐弩和大弩。夾弩、廋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許慎注《淮南子‧俶真篇》:南方谿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谿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造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武術論集P164)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

    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發明踏張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遠,重量輕的優點,所以一直流傳到明代。

    北宋時,床弩盛行,《武經典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清朝軍隊已經不用為戰鬥武器了。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5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1:18 | 1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為砍迆工具,或為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鎌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餘,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

    我國史籍中鮮見斧兵的記載,而古典小說中則多有描述。《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道榮出馬,手使開山大斧,……輪大斧竟奔孔明。」《水滸傳》第三十八回說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說李逵「拿著雙斧,大吼一聲,跳出店門」。從這些小說反映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斧是歷代廣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間武藝小說中一般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6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1:24 | 2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鈀、朳、钂鈀、鐺、鏟、月牙鏟、馬叉





    耙頭的出現比較晚,明代以前少見載錄,至今也未見到「耙頭」實物,卻有「叉鈀」和「钂鈀」這兩種兵器。钂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外形像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左右橫出兩尖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

    茅元儀《武備志》描述它的形制道:「钂鈀,上用利刃,橫以彎股,刃有兩鋒,中有一脊,造法須分脊平磨,如磨刀法,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禿,中鋒頭之下庫,可容核桃,則安於木杪,乃不折損,仍用一釘關之。」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也說:「此器柄長八尺,於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殺倭始。」說明钂鈀是明軍為禦倭所創製的。

    實戰中,每兩名钂鈀手,配備三十支火箭,敵人遠離時,鈀叉兩股可以充當發射架;敵人迫近時,可刺擊對方;當與敵人兵刃相鬥時,可以制住對手器械。真可稱作戰爭中最有利的兵器。

    清王啅《兵仗記》載:「鈀之制有二,曰鐵鈀,曰木鈀。鐵鈀之頭,直刃橫齒皆鐵;木鈀鐵刃木橫,上施鐵齒,鐵皮裹釘。其使鈀之家五,曰雄牛出陣鈀,曰山門七埋伏鈀,曰番王倒角鈀,曰直行虎鈀,曰稍攔跟進鈀。」所說的形制,像是一般的農耙,與明代鈀形不同,可能是清代才有的兵器。清代綠營兵還使用鳳翅钂、五趐钂、月牙鈀、通天鈀等隔拿兵器,形制大同小異,各有特點。

    武俠作家蕭逸的《春江萬里情》中,男主角郭潛即用「鳳翅鐺」,長三尺許,通體紫紅,四菱鐺頭,月牙形刀刃,極為鋒利。

    耙又名「扒」,和農家的鐵齒耙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戰,可以隔架敵人長兵器,也能趁機殺傷敵人。《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九齒釘朳」就是這種兵器。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7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1:33 | 3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佔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骹。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攻國之人眾,行地遠,食飲飢,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國之人寡,食飲飽,行地不遠,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長。」

    《周禮‧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鄭玄注:「八尺曰尋,倍尋曰常。酋、夷,長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長矣。」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酋矛,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後,而圍之;五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參分其晉圍,去一以為刺圍。」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錞,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代,矛的形制甚多,漢劉熙《釋名‧釋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鐏,鐏入地也,松櫝長三尺,其矜宜輕,以松作之也。櫝,速櫝也,前刺之言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仇矛,頭有三叉,言可以討仇敵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長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滅敵,亦車上所持也;矛,長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俏═犬+ 肖。═矛 +p55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仇矛,仇,讎也,所伐則平,如討仇讎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鋋(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
    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典略》:「周有屈盧之矛。」)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6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05 | 4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單頭棍(大杆子)、雙頭棍(齊眉棍)、雙折棍(大掃子)、三折棍、操鉤棍、狼牙棒、天門棍、悶棍、腳棍

    「殳」的淵源應該是最久的,早在文明之前,人類山居野處的時代,為了防禦無所不在的野獸侵襲,所以就地檢拾或攀折長條枝幹,作為自衛武器。後來逐漸改進成長棍型的兵器,叫作「殳」,長度大約是二至三公尺。

    殳的形狀像搗米用的杵,所以又有「杵」的稱呼,在商朝末年已經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了。亞聖先師孟子曾經形容武王伐紂時的戰況慘烈,竟然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可知商、周雙方軍隊都大量使用「杵」作為兵器,這種又長又重的木質兵器,竟能漂浮在兵士們的鮮血中,可見死傷之慘重!

    在周朝時,殳的形狀略有改變,和弓矢、戈、矛、戟,並列為步兵的五種主要兵器,《詩經》說的:「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就是描述英勇的戰士,手持長殳,在戰場上與敵人進行肉博戰的情況。這時候的殳,已經變成長棍上按裝一個青銅或鐵製的圓頭,為了加強殺傷力,圓頭上有三至六個不等的乳突或棱刺。《春秋左傳》記載說:秦穆公帥軍攻打晉國,晉惠公的車右用長殳往穆公身上盡力一擊,殳頭棱刺竟然穿透穆公身上的六層鎧甲!可見殳的威力驚人!

    「殳」又稱作「棓」或「杖」。戰國時代的兵法《六韜》中,提到一種重十二斤的「方首鐵棓」,就是方形鐵頭的殳,而《呂氏春秋》說:戰國時,趙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大將吾丘鴆,「衣鐵甲,操鐵杖」,衝擊趙軍,所向披靡。都是這種武器。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曾發現三十一件這種型式的銅殳;而河北滿城挖掘出的漢初墓葬中,也有一種二公尺長的圓形鐵棒,頂端一小段為方柱形,應該就是銅殳演變成的鐵製長殳,殺傷力就更大了。

    在後世的民間武藝中,「殳」演變成「棍」類武器,有「天門棍」,是短兵器,長度只有單頭棍的一半,兩端用銅箍紮緊;這是北方少林寺的棍法,南方武師使用者較少。

    又有「單頭棍」,據說宋代楊家將兵敗之後,楊五郎衝出重圍,到五臺山掛單出家。因為佛門不可動刀槍,所以將長槍改成木棍,又將槍法變化成棍法,就成了「五郎八卦棍」,一直流傳到現在。既然有單,當然相對也該有雙,「雙頭棍」又稱「齊眉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絕活,他就賴「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來。

    另外還有「雙折棍」與「三折棍」,傳說都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而三折棍後來更成北方鏢局的標幟。至於雙折棍,則由李小龍改造成雙截棍,並且在民國七0年代的一系列武打電影中,出盡鋒頭,享譽國際。它的殺傷力,在李小龍的操控下,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使得美國警方明令規定:雙截棍是不得隨身攜帶的殺人凶器。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6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12 | 5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琫,琫,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埤═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採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鍊、青犢、漏影三刀。

    曹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收入《漢魏叢書》中)p747。

    《初學記‧武部‧劍》:《春秋繁露》:「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無刃,備儀容而已。」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唐代漸改為無環的裝柄刀,刀在軍事上的應用,已超了過劍。

    唐書‧杜伏威傳》:「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
    數人,前無堅對。」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慓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8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15 | 6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

    漢劉熙《釋名‧釋兵》:「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釋名未見)

    春秋、戰國時,鉞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為刀劍廣泛應用在戰場,而使笨重的鉞退伍了。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8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17 | 7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撾)、骨朵。錘、鎚、椎





    《後漢書‧獨行列傳》:溫序「素有氣力,大怒,叱宇等曰:『虜何敢迫脅漢將!』因以節檛殺數人。」《舊五代史‧唐書‧李存孝傳》:「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檛,挺身陷陣。」宋洪邁《夷堅丙志‧婺州雷》:「面醜黑,短髮血赤色,蓬首不巾,執檛如骨朵狀。」


    骨朵,本名胍肫,訛為骨朵,現代人猶稱花蕾為花骨朵。這種兵器,類似錘頭,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蔾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錘擊敵人。

    明代的鎚與宋代的骨朵相似,但柄較短。

    椎,在著名的「竊符救趙」故事中,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竊得虎符,矯詔命將軍晉鄙發兵援趙,晉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鐵錐擊殺。過了四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至博浪沙時,張良使大力士懷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埋伏路旁,企圖行刺,而誤中副車。這種可以隨身攜帶的鐵錐,沒有固定形狀,隨使用者的力氣而製漢初淮南厲王劉長,刺殺辟陽侯審食其時,用的是一種小型的金錐。

    鎚、錘,是一種帶柄的鎚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鎚,一種六稜形,稱「西夏帕耳鎚」;一種鎚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繫於柄上,稱「佛來爾鎚」。

    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鎚,成立過鐵鎚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

    撾是一種構造較複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但這種「抓」與「撾」是否一物呢?明茅元儀《武備志》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用淨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繫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別的兵器。

    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製,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弦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誌》之雙飛撾而製,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8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19 | 8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陝西半坡村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原始的骨製魚叉,用來扎取魚類。不過,居住在森林旁的獵戶們,為了獵殺大型野獸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離,所以使用三股長叉,一般稱作「虎叉」。

    《水滸傳》說道解珍、解寶兩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狀,要捉山上大蟲,於是「拿了鋼叉,兩個徑奔登州山上」。可見「鋼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時為了便於遠擲以確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擲用的飛叉。

    「叉」後來發成兵器,種類很多,大致可按長短分,或以叉股分;歷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與鉤、鐮、鈀等雜兵器並論。宋代有叉竿,長二丈,用來叉飛梯與登城。南宋宗澤的偏將張純善使飛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並且教出很多使飛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餘長的「馬叉」,茅元儀的《武備誌》說:「上可叉人,下可叉馬。」是步兵所用的長兵。

    國劇《金錢豹》裡,有飛叉的特技,叉頭分成三股,股與叉柄連接處,套上鋼片兩片,隨著演員舞動、拋擲時,錚錚作響,增強了驚險與娛樂的效果。這些其實都是從民國初年江湖雜耍賣藝者學來的身段。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9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24 | 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曉問·霹靂劍龍主題論壇·古生物王道 » 开卷有益—看·听·读

    Time now is:04-28 08:07,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