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 Pages: ( 2/2 total )
本页主题: 兵器譜——武俠世界的兵器大觀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初學記‧武部‧劍》:「其後楚有龍泉,秦有太阿、工巿,吳有干將、鏌耶、屬鏤,越有純鉤、湛盧、豪曹、魚腸、巨闕諸劍。」

《管子》曰:「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此劍之始也。」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扙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則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彷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其言妙契精微,深得劍術之要。所謂「門戶陰陽」,即鬥劍時進退縱橫之法。而「內實精神,外示安儀」,則是描述鬥劍時精神貫注,從容不迫,觀變進招的形態。)

金庸更將此段傳奇,寫進了他的武俠小說《越女劍》中,將劍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劃與探討。

在劍的演練中,一般分為「站劍」和「行劍」兩種。「站劍」一般指動作迅速敏捷,靜止動作沉穩,富雕塑性。而「行劍」則相對顯得停頓較少,動作連續不斷,均勻而有軔性。同時劍還有長穗、短穗之刀,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綠水亭雜識四》中說: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為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裡說的「以身為柄」,就是說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典略》:「周有屈盧之矛。」)

漢劉熙《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又斂也,以其在身拱時斂在臂內也。其旁鼻曰鐔,鐔,尋也,帶所貫尋也。其末曰鋒,鋒末之言也。」

《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鄧師,鄧國有工鑄劍,因名鄧師。宛馮,宛人於馮池(滎陽)鑄劍,故號。龍淵,河南西平有龍泉水,亦名龍淵,可以淬刀劍,特堅利,故名。太阿,《吳越春秋》:吳有干將,越有歐冶,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請干將鑄作名劍二枚。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耶。莫耶,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耶。陽怍龜文,陰作漫理。干將匿其陽,出其陰而獻之。闔閭甚重。」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湛盧之劍惡闔閭之無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王而寤,得王湛盧之劍於床,昭王不知其故,乃召風胡子而問,……風胡子曰:『臣聞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盧。魚腸之劍已用殺吳王僚也,磐郢以送其死女,今湛盧入楚也。……臣聞越王允常使歐冶子造劍五枚,以示薛燭,燭對曰:「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故闔閭以殺王僚。一名磐郢,亦曰豪曹,不法之物,無益於人,故以送死。一名湛盧,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寄氣託靈,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衝拒敵。然人君有逆理之謀,其劍即出,故去無道以就有道。今吳王無道,殺君謀楚,故湛盧入楚。』」

《初學記‧武部‧劍》:趙曄《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劍五枚,三大二
小,三曰豪曹。秦客薛燭善相劍,王取豪曹示之,薛燭曰:『實非寶劍也。今豪曹五色
,黯然無華,已殞其光,亡其神,此劍不登斬而辱,則墮於飲中矣。』王曰:『寡人置
劍盧竹上,過而墜之,斷金獸之頸,飲濡其刃,以為利也。』」

《初學記‧武部‧劍》:《吳越春秋》又曰:「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一曰純鉤,二曰湛盧,三曰豪曹,四曰魚腸,五曰巨闕。秦客薛燭善相劍,越王取豪曹、巨闕、魚腸等示之,薛燭皆曰:『非寶劍也。』取純鉤示,薛燭曰:『光如屈陽之華,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如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溢於塘,此純鉤也。』取湛盧示之,薛燭曰:『善哉!銜金鐵之英,吐銀錫之精,寄氣託靈,有遊出之神,服此劍,可以折衝伐敵,人君有逆謀則去之他國。』允常乃以湛盧獻吳,吳公子光弒吳王僚,湛盧去如楚。」

《史記‧蘇秦列傳》裴駰《集解》引《吳越春秋:「楚王召風胡子而告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寡人欲因此請二人作劍,可乎?』風胡子曰:『可。』乃往見二人作劍,一曰龍淵,二曰太阿。」

《初學記‧武部‧劍》:《賈子》: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初學記‧武部‧劍》:《春秋繁露》:「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周官》:「桃氏為劍,臘(兩刃)廣二寸有半寸,兩從半之(劍脊兩面殺趨鍔者),以其臘廣為之莖圍,長倍之,中其莖,設其後,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

《孔子家語‧好生》:「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劍自衛乎!』」

《莊子‧說劍》:「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由此可見,當時劍術是作為主要武藝存在的。

《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張良曰:『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劍道》三十八篇。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祕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鍊,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髮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理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為鎮邪袪凶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從征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於佩劍者,這顯然對劍術的發展有相當的阻作用。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爟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沖靈劍法」,就是驚絕的特技。

明代各武術流派,在劍術應用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如何良臣《陣紀》所云:「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願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起之出手法」等,這些劍法為後世劍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明代各武術流派,在劍術應用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如何良臣《陣紀》所云:「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願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起之出手法」等,這些劍法為後世劍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云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3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28 | 10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

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誌》亦同。清王啅《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無刃起四稜,言方稜似鐧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由以上歷史專著,我們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節,而狀為四稜體,二者長短因人而異,以力量大小而權衡。

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

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


(想一鼓作氣貼完,但好累..OJZ)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3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34 | 11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禦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為完善。《周禮‧司兵》明周時已有五種盾。士卒用手執盾,可以遮擋敵人兵器,尤其弓箭的進攻。如《韓非子》上說:「趙簡圍街,犀盾遲櫓,立於矢石之所及。」說明盾之堅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離無傷。

《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鄭玄注:「干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禮‧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禦武器,所以類繁雜。如下:

漢劉熙《釋名‧釋兵》:「盾,遯也,跪其後,避刃以隱遁也。大而平者曰吳魁,本出於吳,為魁帥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於羌也。約脅而鄒者曰陷虜,言可以陷破虜敵也,今謂之露見是也。狹而長者曰步盾,步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狹而短者曰孑盾,車上所持者也。孑,小稱也。以縫編版謂之木絡,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為名也。」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

唐代時有一種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質的盾,其名有膝排、團牌、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六種。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為馬戰和步戰用,大盾攻城時可用,且有木盾、鐵盾之分。大盾:《宋史‧趙贊傳》:「世宗移兵趨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傳》:「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采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傳》:「家貧無以巿馬,常刀盾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


明代槍、炮已有相當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發揮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戰場上,戚繼光採用輕捷的藤牌兵屢勝倭寇。戚繼光《紀效新書》:盾牌「其來尚矣,主衛而不主刺,國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為牌,銃子雖不禦,而矢石槍刀皆可蔽」。至於演練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陣紀》說道:「賴禮衣勢、斜行勢、仙人指路勢、滾進勢、躍起勢、低平勢、金雞闖步勢、埋伏勢」八種,至於姿勢,則要求「牌如壁,閃牌如電,遮蔽活潑,起伏得宜」。都是靈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斬+見)

清軍入關時已有藤牌軍,牌用堅藤製,呈反荷葉形,因其堅又有伸縮性,所以抵禦刀劍槍斧及矢鏃彈丸,頗有效,多為衝鋒陷陣之步兵用。

今天這古老的防禦武器,卻成了我們武術鍛鍊中的器具,用盾牌進行的對練項目,如盾牌刀對單刀、盾牌刀進棍、盾牌刀對朴刀等,不僅在國內表演時受到大眾的歡迎,而且在國外表演也到好評。



(還剩一點...加油加油/_\)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4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39 | 12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趫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神雕俠侶》中,楊康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明代是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豔。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為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畢懋康《軍器圖說》,載有一幅噴火燒灼的梨花槍,並說明道:「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繫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藥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槍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目前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鎌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榙、掤、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4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41 | 13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鐵鞭為六角形,鐵鑭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
上繫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

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鞭、鐗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鞭。

《初學記‧武部‧刀》:古者用革,以扑罪人,亦以驅馬。故其文從革。《書》曰:「鞭作官刑。」此則施於民也。《傳》曰:「左執鞭弭。」又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此則施於馬也。其後以竹代革,則策、箠二文,又並從竹,蓋因驅策箠擊之義以立名也。

後梁戰將王彥音,不僅善槍,而且善鐵鞭。馮雲鶻《金石索》中,圖示了王彥章鐵鞭一幅,「長僅六尺二寸強,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節,每節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槌,四面環列『赤心報國』四字」。《中國兵器史稿》可知鞭雖屬短兵類,但其形制較長,而且較重,需大力演練。

宋丁度、曾公亮《武經總要》:「鐵鞭多節,係襲晉代遺制。連珠三節鞭亦係胡人器形。鐵鐗唐代已廣用之。」

宋人喜歡用短小的打擊兵器、主要靠重力打擊敵人,使用者必須是力氣大的人,多在馬上使用,徒手持用則重了一些。

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係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鐗,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鐗,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此可知,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為基礎,來提高鞭的實戰能力。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還有一種木質鞭桿,其長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寬度之,亦稱「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時極方便。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係。

鞭與鐗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剉、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演習者在身法上轉折圓活,剛柔合度;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

軟鞭是軟硬兼施的兵器,其特點是身械協調性強,演練者強,既要有擊打速度,又要體現靈巧的方法。尤其舞動時,上下翻飛,相擊作響,如銀蛇飛舞,使人眼光撩亂,因此有極好的表演效果。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4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45 | 14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王弓、弧弓、夾弓、廋弓、唐弓、大弓、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彊弓。馬箭、袖箭、步箭。





弓箭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據說遠古時代沒有喪葬的習慣,人死後就將屍骸棄置在荒郊野外,有孝子不忍父母遺體被禽獸啃嚙,所以作「彈」來保護;後來,黃帝將「彈」改良成「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弓箭。所以傳說中黃帝修練成仙後,準備騎龍上天,臣民們捨不得,都爭先恐後搶抓龍髯,想留住黃帝,結果髯斷、弓墜,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嗚號,因而後人就稱黃帝的弓為「烏號弓」。

古代著名的神箭手,除了傳說射下九個太陽的后羿之外,還有號稱「百步穿楊」的戰國楚人養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細柳枝,到了百發百中、神乎其技的地步,每次炫耀神射時,看熱鬧的觀眾都多到幾千人。他的同僚稽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氣,於是取出七件鎧甲,捆束成札,放在五十步外,張弓一射,竟然箭穿七甲,因而很神氣地向養由基示威。養由基卻用「催箭法」,一箭射向鎧甲上的箭尾,竟將前箭整隻推出鎧甲外,稽康瞠目結舌之餘,也不得不拜服稱謝。

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是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獵,誤將大石頭看成老虎,屏氣凝神、一箭射出,竟然連鏃帶羽,整隻箭都射進了堅硬的石頭裡去!唐代的薛仁貴則是在唐高宗面前,一箭射穿五件鎧甲;後來又在天山十餘萬突厥大軍前,三發三中、連殺三位陣前敵將,嚇得對方軍心渙散,立刻投降,嬴得「三箭定天山」的美譽。

四0年代鄭證因的武俠長篇鉅著《鷹爪王》中,雪山二醜的獨門暗器就是「蛇頭白羽箭」,箭尖下橫嵌兩支鋼針,只要箭尖射入人體,鋼針即蹦出左右向肉裡橫穿出去,所以中了此箭,不死也落得殘疾。另外,古龍的後期作品《那一劍的風情》中,青龍會獨有的微型暗器「情人箭」,則是一紅一黑兩支小箭。使用時,黑箭先發,讓對手被宛如情人眼波般的黝黑迷惑,正在心神蕩漾之際,紅箭已悄悄射入,血便如情人的眼淚般滴滴流出。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4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47 | 15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戟為戈、矛合體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敵,旁有橫刃,鈳勾啄敵,具有勾刺的雙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注:「棘,戟也。」戟又為戰國時的五兵之一,可知戟為當時常見的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錞,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劉熙《釋名‧釋兵》:「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稱常也。手戟,手所持擿之戟也。」

《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

漢劉熙《釋名‧釋兵》:「戈,句孑戟也。戈,過也,所刺擣則決過,所鉤引則制之,弗得過也。」

漢代長兵重戟,長度在長兵與短兵之間。《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執戟立。」說明漢代文臣亦執戟。(?)又有雙戟,《三國志‧吳志》:「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魏志》「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可見當時戟不僅廣用,而且較重。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複,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

晉代,長兵重矛槍,戟已降為儀仗之器,軍士均執槍,而不執戟了。《晉書‧王浚傳》:「浚起宅門前路,令廣數十步,曰:吾欲容長戟幟旗。」可知戟已不在戰場上應用了。

唐代戟已廣用於舞具。《唐書‧禮樂志》:「太宗製舞圖,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披銀甲,執戟而舞,每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陣樂』。」此雖是銀甲執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質,淪為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戰場。《武經總要》在長柄鐵刀類中,繪有一種「戟刀」,可知其形制為適應戰場而變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雜兵中有一種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鋒、曲鉤,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钂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練戟者,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馬上戟、步戰戟、雙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樣形制的戟,各種武術流派,亦有各種不同練法。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4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55 | 16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綿繩套索類似美國西部牛仔套牛用的「繩套」,是一種「生擒」的兵器。傳奇小說中有此武器,說的是隋末豪俠虯髯客,深諳飛索奇技,並傳給唐開國大將李靖,李靖將此絕技用在軍戰上,挑選精兵,苦練飛索工夫。

飛索長約一丈二尺,也有二至三丈長,最好用牛筋或鹿脊筋劈成網絲,與人髮、純絲混編,索頭繫上錨形鉤,用時將索投出,攫住敵人。每次實戰中,都將飛索軍雜佈兵士之中,趁隙擒捕敵方主帥,敵軍驟失主帥,往往未戰先怯,因而敗軍。

元代騎兵善套馬,索的一端結成環狀活扣,後來將繩索改為「輪圈」,可以套敵之頸等部。明代將套索與檛結合,成了飛撾、飛鉤,用長繩繫住,以拋遠擊敵,比一般中短兵器稍長。但是它的缺點是拋出後收攏回來的空檔,有被敵人乘虛而入的危險,所以只能作為輔助兵器。

古典傳奇與武俠小說中,常見戰場上使用鏢繩套住生擒對手的描述,這種武器經過歷代武師的實練與作家想像的發揮後,演化出許多同類型的暗器,例如流星槌、繩鏢、狼牙槌、龍鬚鉤、軟鞭、鐵蓮花、飛爪等,民間武術界仍然經常可見。

蕭逸的《飲馬流花河》中,明代當朝王爺朱高煦就擅使「神鷹鐵爪」,鐵爪五指都是設計靈活、可適時曲動的鋼尖,爪由一串純綱指環連結,揮手一抖,即可抓撾敵手,威力極強。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3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2:58 | 17 楼
起泓
撤哨。
剑龙夫妻推进奖
级别: 纯情珍珠龙


精华: 1
发帖: 235
腹黑: 219 点
珍珠: 17109 颗
贡献: 25 点
华丽: 53 点
在线时间:417(小时)
注册时间:2006-03-10
最后登录:2018-11-22

鲜花 [0] 鸡蛋 [0]

 

白打


(這是摜跤)


白打就是赤手空拳的博鬥,唐代詩人王建云:「寒食內人嘗白打,庫中散與金錢」,是說寒食節時,縣府會禮聘府中能搏擊的人,表演白打作為餘興節目。清初周亮工《閩小記》也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鐵為白戰,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

白打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拳術」,講求眼明手快,騰挪閃避,明朱國禎《湧潼小品》說:「即手搏之戰,俗稱打拳,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遲速,全在手法,可以日月記。」戚繼光《紀效新書》說得較清楚:「拳法似無預幹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清初大儒顏習齋五十七歲時,曾拜訪當時有名的俠士李木天,李俠士就對他說:「你願意學武藝的話,應當先學拳,拳法是練習武藝的基礎。」說罷,乘興於月光下解衣為顏習齋表演各家拳法。所以武術家也流行一句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戚將軍又總結歷代白打的經驗,說:「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這些精闢的論述,至今在武術界廣為流傳。

另一種白打是「摜跤」,亦即柔道、摔角之類,周代已有記載。《左傳》說二千六百年前,晉侯曾經夢見自己與楚子「搏」(摔角)。《公羊傳》說:二千六百五十年前,宋國的大力士宋萬受不了國君宋閔公的嘲謔,於是「搏閔公,絕其脰」(與閔公徒手搏鬥,折斷閔公脖子),侍從仇牧看見了,上前嚇止,也被宋萬「臂摋,碎其首」(用臂膀椎殺,並且撞碎腦袋)。可見宋萬的博鬥技巧高明,竟然徒手就將兩人的頭頸折斷撞碎。這件事發生後不久,《穀梁傳》也記錄一則史實道:魯國公子季友帥軍攻討莒國,俘擄莒君之弟莒挐,為了解決兩國的恩怨,就對莒挐說:「我們兩人有仇隙,卻要無罪的士卒犧牲,實在不該。」於是二人商議好,「屏左右而相搏」(避開親信,兩人相互搏鬥)。這些都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與盛手搏、技擊了。

《漢書》說:漢哀帝不好聲色,只是有時喜歡欣賞「卞射武戲」。魏人蘇林注解道:「手搏為卞,角力為武戲。」《漢書‧藝文志》載有《手搏》六篇,可知角力是漢代宮廷中流行的武技,甚至還有專書介紹其技巧。曹丕也曾向善於博擊的部將鄧展請教,他記述此事道:「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善長搏擊),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於是曹丕向對方討教,二人對搏的過程,曹丕寫得十分生動:「余知其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剿,正戳其顙」,結果當然是曹丕贏了。可見曹丕竟還是三國時代的搏擊高手哩!

武俠小說裡的拳法,如玄冥神掌、化骨綿掌、陰陽五行掌、三十六手擒拿點穴術、光明拳、空明拳、美女拳法、一陽指、金剛六陽手、拍影功……等,多得如過河之鯽,不勝枚舉。金庸的《神雕俠侶》中,楊過自創「黯然銷魂掌」一十七式,以生離死別的黯然銷魂思緒,貫入拳腳中,隨意掌擊就將大海龜背殼打得粉碎;而《笑傲江湖》令狐沖的「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開了搏擊的一個大頑笑,尤其叫人絕倒!


(啊啊..白打的圖終於放成功了,貼完了^^)
(圖看不到請等一下,gif似乎出現得較慢)
[ 此贴被起泓在2006-10-02 01:43重新编辑 ]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送朵给你!] [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扔个给你!]
嗯,目前,不常上來。@@
顶端 Posted: 2006-10-01 23:04 | 18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曉問·霹靂劍龍主題論壇·古生物王道 » 开卷有益—看·听·读

Time now is:04-28 04:15,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